到這裡,常浩南突然抬起手,示意顏永年先暫停:
“參考國外的成熟資料分析當然沒問題,不過這個工作頻率,咱們自己算一下應該也不難吧?”
“雖然我對0.3這個數值沒什麼異議,但有些東西最好還是自己上手做一遍為好。”
面對常浩南的提問,年近五十的青華大學正教授竟然破天荒地感受到了一絲壓迫感。
他抬手擦了擦額頭上不存在的虛汗,才有幾分弱勢地解釋道:
“這個就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
“靜力學計算之後,原計劃是計算工作狀態下各結構件的應力分佈,但我們發現很難對區域性組合承載結構進行受力分析。”
“我們的網格劃分,是在TORCH Multiphysics軟體上面用六面體單元完成的,但是計算過程中,計算出來的區域性應力總是過高,這一方面表明力流在組合承載構件間的不均勻傳遞,另一方面也說明接觸體之間的變形不協調……”
“考慮到疲勞破壞本來就是重型裝置出現失效的主要原因,這個問題必然相當致命,如果不解決的話,很容易導致受到載荷作用後相互接觸的零部件在接觸介面上出現開縫,對裝置產生致命破壞……”
“所以肯定得先完成最佳化設計,再著手進行工作狀態下的動力學資料計算,否則算出來的結果就都沒什麼意義……”
實際上,要是按照以前的工作習慣,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確定問題的具體所在,已經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但是在常浩南這,顏永年解釋到最後,都給自己整緊張了。
“相互接觸的零部件開縫……”
常浩南看著顏永年PPT上面C型板和十字鍵的等效應力圖,低頭在面前的紙上記了一下。
“也就是說,應該是過盈聯接結構這部分建模出了問題?”
顏永年和另外幾個子系統負責人面面相覷,然後紛紛點了點頭:
“應該是,模鍛壓機各個部件之間的接觸屬於三維接觸問題,接觸表面的力學狀況存在不確定性,我們嘗試過用試驗誤差法常規迭代,但是計算效率很低不說,收斂性還差……”
顯然,他們是思考並努力過的。
只不過失敗了。
常浩南視線緊盯著電腦螢幕,那上面是顏永年等人進行計算的設定程式。
應力不集中,如果是製造問題另說,如果是設計問題,那絕對是巨大隱患。
一段時間的沉默過後,從北方車輛研究所被借調過來的林慶松再次開口解釋道:
“這算是整個設計方案裡最棘手的一個問題,等下次開會,常總能帶來解決方案的話,後面的最佳化部分,效率應該就會很快了。”
“不。”
常浩南仍然沒有抬頭,只是擺了擺手:
“不用下次開會。”
“這個問題……大體上有四種解決方案,至於用哪種,你們自己評估一下。”
“啊?”
剛剛本來只是想給顏永年找個臺階下的林慶松直接人傻了。
這可不是茴字的四種寫法,只要多看看書就能知道,還沒什麼實際用處。
應力分佈不均勻導致的薄弱點開裂問題,不僅僅國內,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個巨大的難題。
一般情況下,如果影響不是特別大,就只能咬咬牙,更頻繁地更換零部件。
反正疲勞破壞本來也不是不能用,無非是個壽命問題。
而如果影響很大,那一般就只有針對性補強了。
包括林慶松的本職工作——重型車輛設計,也面臨類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