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經歷過前世ARJ21和C919的人不會知道,華夏在適航取證上面吃了多少虧。
並不是說用了歐美提供的子系統,別人就會在適航認證方面給你開綠燈了。
空客和波音壟斷生意做得好好的,怎麼可能輕易讓第三家參與進來?
未經EASA和FAA審定的型號雖然不至於賣不出去,但想找到國外的大客戶也確實非常困難。
但最可惜的事情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沒有機會,而是明明有過機會,卻沒能抓住。
實際上,90年代末的時候,華夏已經跟歐洲多個國家的適航取證機構建立了相當不錯的關係,本來是有機會趁著JAA重組為EASA這個過程取得一些突破的。
不過,前世華夏在航空工業方面的積累確實過於薄弱,並不能像現在這樣拿出什麼歐洲方面急需的實用技術。
更重要的是,在原來的時間線上,世紀之交那幾年,國內的民航工業,包括整個CAAC在內都正好處在被寄予厚望的MD90製造專案半路告吹所帶來的巨大動盪之中,在到底還要不要搞國產客機、搞什麼樣的國產客機,以及到底是向FAA還是向EASA的標準靠攏等事情上面搖擺不定。
最終完整地錯過了這個時間視窗。
過了這個村,可就沒這個店了。
等到多方拉扯之下的國產客機專案總算落地的時候,EASA也早就已經穩定下來,並且建立了跟FAA差不多的適航壁壘,根本不可能再留給外人什麼操作空間。
而現在,由於常浩南本人在過去幾個月中或有意或無意的操作,以及一系列黑天鵝事件的發生,一個從源頭上解決此項隱患的機會,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必須要成功!
在大方向和基本思路確定下來之後,剩下的就是具體工作了。
“我判斷,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歐洲方面對於小常同志上次談判過程中提出的,反客為主的想法,應該是會動心的。”
懷國莫開啟面前第一次談判的紀要,對眾人分析道:
“不過他們肯定也會有所顧慮,尤其是顧慮咱們在結冰和防除冰領域的技術水平,這是整個計劃的核心,也是歐洲方面完全無法控制的部分。”
這方面的問題,常浩南自然也已經有所考慮。
因此在懷國莫說完之後,他便接過了話題:
“必須承認,咱們華夏的航空工業總體水平不如歐美,所以從客觀的角度出發,這種顧慮,或者說偏見,也算是有道理的。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事實去證明咱們的實力,消除他們的偏見!”
“用事實……那就是說,要直接給他們來一次演示試驗咯?用我們的飛機,在SLD氣候條件下飛一圈?”
現在對於支線飛機對等互認這件事態度最為熱情的就是易元和,畢竟這直接關係到他主抓設計的新舟60能否有一個好的銷路:
“但這樣的話,就必須得對新舟60做進一步改進才行,目前的防除冰系統設計還是隻考慮了咱們新標準中的4類能力,也就是過冷液滴平均直徑100微米,最大直徑不大於200微米的情況。”
坐在另外一側的林國範也補充道:
“不只是飛機的問題,一般來說,要是溼度大到能形成毫米級的液滴,早就下雪了,所以SLD這個氣候條件本身就可遇不可求,哪怕在五大湖區都很少見,現在又已經是二月中旬,幾乎不可能在國內找到合適的試驗空域。”
易元和聽罷趕緊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