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回到京航(為盟主flankerr加更25)
在兩個人的合作之下,經過大改的八三工程新機翼只用了二十天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設計最佳化。
最後的模擬結果表明,改進後的機翼可以大大提高飛機的操縱性,帶彈狀態下發生副翼反效的位置被大大推遲,失速迎角和大迎角下的可用過載也都得到了明顯改善。
當然,具體的效能資料還需要等到風洞測試結束,把新機翼造出來裝到04號驗證機上進行試飛才知道。
實際上,如果幹脆給八三工程換裝雙三角翼,那麼這方面的效能還有進一步提高的潛力。
但這就背離了殲8這個型號的發展初衷了。
要知道,八三工程預計換裝的1471G雷達效能幾乎對標APG66(V),後續甚至有可能直接換裝在其基礎上衍生出的1473型,也就是殲10的同款雷達,再加上雙發重型截擊機的底子,因此成本並不算低。
在十號工程和十一號工程都順利推進的情況下,八三工程在人民空軍的定位只能是特化的高空高速截擊機,走差異化競爭路線,做兩種三代機不太容易做的事情。
所以當前所做的一切改動,都必須是在保證其高空高速能力的前提下,儘量對其它效能進行最佳化。
如果把它變成一種長短板都不明顯的飛機,那相比於未來的殲10和殲11反而徹底沒了優勢。
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再結合目前華夏的航空工業水平,常浩南自問在機翼設計方面已經算是做到最好了。
另外,在等待計算結果的時間裡,他也順便完成了答應徐洋的那份說明檔案,並在離開計算技術研究所之前的最後一天交給了對方。
……
本來,常浩南應該在這邊工作結束之後跟著楊霞一起回盛京。
可是算算日子的話,現在距離京航大學的推免研究生面試已經沒幾天了。
雖然以他目前幹出來的成績,即便排除掉八三工程的涉密部分,單憑全年級第一的績點、一篇《航空學報》上的論文,以及最重要的,603所申報上去的先進技術成果第一完成人的身份,這個面試也就是走個過場。
但這個過場還是得走。
就像在二十多年後,京航大學的一位教授成為了航天員,也要在空間站裡面開組會和主持學生的畢業答辯一樣。
1996年這功夫,連網的地方都沒幾個,網速上限一般是56K,條件好一點的能到128K,開啟一個最簡單的網頁都要等上一段時間,所以線上面試什麼的……
想都不要想。
當然,考慮到常浩南的情況特殊,學院方面也表示如果他實在沒辦法回來,可以用攝像機錄一個幾分鐘的影片,到時候在現場播放。
不過他本人現在就在京城,機翼改進完成之後,短時間內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著急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用影片參加面試的行為本身就有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美感。
於是思考再三之後,還是決定向楊奉畑說明一下情況,回學校把直博的事情給辦了。
“霞姐,我想跟楊總師那邊通個電話。”
雖然這個電話跟機翼改進的具體內容無關,但畢竟涉及到他和楊霞兩個人的行程,因此還是透過保密方式聯絡比較穩妥。
“電話?可我們明天或者後天就要回盛京了。”楊霞一臉疑惑地看著常浩南問道。
“這個……我學校那邊有點事情,可能需要在京城這邊留幾天。”
楊霞接到的任務是協助常浩南,因此她並不會干涉對方所做的決定,只是把後者領到了計算技術研究所的一個辦公室內,裡面有幾部紅色的電話。
“隨便用哪一部都可以,我在外面等你。”
說完之後,楊霞便轉身離開了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