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成熟的科研人員,他們知道在這裡鬥嘴是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于飛一隻手撐著下巴,另一隻手幾乎是無意識地在桌子上打著節拍,思索了幾分鐘之後才重新開口道:
“伱知道,壓氣機內部的流動損失情況,對於目前的我們來說幾乎還是個謎,如果想要從機理角度研究這個問題的話……恐怕很難得到答案。”
“但如果做實驗的話……”
他沒有直接說出來,但其實連張東林都知道,冰城工業大學的實驗室並沒有這方面的能力。
辦公室裡面又陷入了沉默。
“這樣,你先設計一套實驗出來,在咱們實驗室裡面把能做的部分都做了,考慮到這方面的研究目前還基本上是空白,我覺得要是多下點功夫的話,發一篇航空學報或者航空動力學報應該不成問題。”
“但是……這樣的研究效果應該要打折扣,而且咱們根本做不了超音速甚至高亞音速壓氣機的部分,我覺得……”
“我知道你的意思,”
張東林的話沒說完就被于飛一個抬手打斷了:
“後面的事情具體怎麼處理,取決於你接下來做出的結果,如果在經典亞音速以下都沒辦法確定的話,那這個方向也基本上相當於被堵死了,還是趁早回到原來比較穩妥的路線上。”
“而如果實驗結果說明你們兩個人的想法沒有錯……那這可就是個壓氣機設計領域的重大突破了。”
聽到最後幾個字,張東林的眼前一亮:
“重大突破?”
作為一名冰城工業大學的博士生,他可太知道這四個字的分量了。
“不過……你也別高興太早。”
于飛看著彷彿狐狸尾巴都翹起來了的張東林說道:
“你剛才也說了,咱們這邊硬體條件有限,更深入的研究是沒辦法做的,所以我準備上報給國防科工委,讓他們組織人手進行綜合評價。”
“所以我剛剛才讓你趁這段時間趕緊做實驗,先形成文章發出去,這樣一方面有可能讓你直接參與到國防科工委的專案,另一方面也至少能給自己留下點什麼。”
“況且你距離畢業要求不正好還差一篇論文麼?”
這最後一句話說服了張東林,他決定先解決眼前的畢業問題,然後再考慮剛剛這個無意之中的發現到底還能深挖出多少東西來。
於是,兩個月的實驗、投稿和等待過後,一篇名為《從壓力面到吸力面開槽後葉柵特性的數值分析》的論文便出現在了航空動力學報上面。
也幾乎在同一時間,于飛把這篇論文作為重點成果申報給了冰城工業大學的直屬上級,國防科工委,表示這個成果有進一步跟進研究的潛力。
該說不說,張東林和于飛的效率還是慢了點。
如果按照正常的行政流程來走,這個課題還是會兜兜轉轉來到606所這邊,但大機率就已經趕不上渦噴14的技術改進了
萬幸的是,某一天結束了工作去圖書館準備隨便借本書看的姚夢娜注意到了這篇論文,並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把它借出來帶回了機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