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弱肉強食。
這是自然界萬載不衰的森林法則,同時也是最合理科學的生存法則。
資源有限,處於食物鏈底端的弱小階層就活該成為強者的養分,以供於自然生靈長久不衰。
就如大海中,小魚小蝦吃浮游生物,大魚吃小魚,鯊魚吃大魚一般,只有這樣殘酷地分化食物鏈,才能保證優秀物種不會滅絕。
在陸地上同樣如此,這無關道德,乃是生存本能所迫。
一百多年前,某個荒野深山裡誕生了一隻小猴子。
這隻小猴子生來似乎就有所缺陷,不但體型比一般的猴寶寶小了一倍不止,而且十多天以來都不會吭聲,如果不是其偶爾抽動身體,恐怕猴爸猴媽早就以為它已經死了。
即使小猴子天生一副短命相,但是它的親生父母並沒有因此而嫌棄它,反而關懷備至,盡一切努力讓它活下來。
或許這就是世間能跨越物種與生死之後所能產生共鳴的共同點——舔犢之情。
在父母的悉心照顧下,小猴子很幸運地沒有夭折在出生的那個寒冬中。
但是它的好運很快就截然而止。
在它一個月大,身體還很虛弱的時候,猴爸猴媽在早晨外出覓食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被迫提前要面對冰冷世界的小猴子無比恐慌與彷徨,它哭幹了眼淚,也得不到族群裡其他猴子的半點憐憫,也喚不回親愛的父母。
失魂落魄地過了兩天兩夜,還是極度的飢餓把它從悲傷中喚醒過來。
當它回過神來時,它才驚駭地發現,族群居然不知何時已經離開,把它獨自一個遺留原地。
猴族好動,雖群體而居,但也不會長久固定居住某處,時常途遷一來是規避天敵,二來是保證食物不短缺。
但是族群途遷卻沒有帶上小猴子,意味著它已經被整個族群拋棄,任由其自生自滅。
小猴子單純的世界裡怎麼會意識到這背後的殘酷意義,它拼命地叫喚,哭泣,眼淚流盡,嗓子喊破,卻始終換不了族群的半點回應。
如果沒有意外發生的話,這樣孱弱且沒有獨自覓食能力的小猴子在危機四伏的叢林裡活不過半個時辰。
可能是老天開眼,不捨得一條無辜稚嫩的生命就此凋零。
小猴子隨後非常幸運地遇到了一個近親,一個老年採藥郎。
老人是附近村寨的鰥夫,孑然一身,就靠採藥維持生計。
或許是冥冥中註定的緣分,老人一眼就發現藏在草叢裡瑟瑟發抖,既絕望又無助的小猴子,當即心生歡喜,將它帶回了家。
又或許是老人早就厭倦了一人獨具生活,急需精神慰藉,反正不管怎樣,相比於朝夕不保,隨時有可能淪喪野獸之口的同族,被拋棄且無依無靠的小猴子卻以寵物的身份幸運地活下來了。
在緣分撮合下,兩顆孤獨且同病相憐的心就此互相靠近,展開一段嶄新的生活。
老人非常疼愛小猴子,可能是因為從未擁有,所以他極為在乎,幾乎把小猴子當成子嗣來撫養,有什麼好吃的從來不會斷了小猴子一口,甚至偶然幸運採到名貴滋補草藥,老人也不捨得售賣,只留給小猴子滋補身體。
日子一天天過去,小猴子在老人的細心照顧下逐漸健康長大,懵懵懂懂地也感受到曾經只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的親情。
然而溫馨的日子終究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