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東三郡的戰事,則是移兵駐紮在上庸郡的荊州刺史胡質,上表問是否要進軍漢中郡的黃金戍圍,以策應關中的戰事。
這是去歲就有了定論之事。
胡質的明知故問,乃是他並不看好戰事結果。
抑或者說,整個魏國上下都不看好,魏軍從東三郡進攻漢中郡能取得什麼戰果。
先前曹真尚在世的時候,時鎮守荊豫的司馬懿就嘗試過了。且那時候,司馬懿不管是兵力還是物資供給,都要遠遠勝於現今的胡質。
今再復行,最後的結果,不過是徒然消耗糧秣物資與勞頓士卒罷了。
倒是現今坐鎮在宛城的徵南將軍王昶,提出了另一個方桉。
他以如今的江東已經無力入寇,且復與魏國通商貿為由,上表請以胡質獨自鎮守荊州,自身則是督領本部入關中,赴漆縣與王生、牽弘等部併力攻打安定郡。
以“圍魏救趙”的方式,迫使漢軍不得不分兵入隴東,為陳倉分擔壓力。
這種計議,王昶並不是第一個提出的人。
曹叡想都沒有想,直接就回絕了。
無他,他將雍涼的戰事全權賦予司馬懿決斷,就是知道彼會做得自己更好。
既然手握十數萬大軍的司馬懿,只是以小股兵馬入擾、而不是以大軍摧壓之勢入隴東,必然是有其他的思慮在。
如此,遠在後方的他,又何必越俎代庖,擾亂前線都督的排程呢?
再者,先前他已經將數部荊州兵馬調入關中了,沒必要再動用,以增添關中大軍的供應之苦。
思來想去,他最終還是讓胡質嘗試著進軍。
還是且試試罷。
哪怕不抱著希望、進軍後無功而返,至少也能令逆蜀的漢中郡增添些兵力部署與糧秣消耗的麻煩罷。
...............
自廖式佔據臨賀郡叛亂以來,就一直住在武昌宮的孫權,同樣很關注著陳倉的戰事。
亦很心焦的等待著結果。
倒不是暫無動兵實力的他,尚有從中取利的奢望,而是他不希望漢軍獲勝。
是的,世事就是如此離奇。
有時候,最大的惡意不是來自敵人,而是來自盟友。
身為大漢盟友,昔日唇亡齒寒的吳國,並不希望大漢再復傳來捷報。
不過想想,也很好理解。
對於如今的江東而言,漢魏兩國的戰事不分勝負、持續消耗才是最好的結果。
蓋因這樣的局勢,能讓國力受損嚴重的江東,得以恢復底蘊、再復三國鼎立的時間。
然而,漢軍攻堅已然開始,不可能無有勝負。
是故他便期待著漢軍能落敗而返。
至少,漢軍敗了還能憑藉形勝之地扼守,令魏國無力奪隴復涼州;但若是漢軍勝了,魏軍還能守得住關中嗎?
答桉是顯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