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或者說,能被漢武帝選擇作為涼州、隴右、河湟谷地三地樞紐的地方,這段河谷的地形十分適合於防守。
這個狹長形的河谷,同樣類似於“兩山夾一河”的地勢。
東點被稱之為“桑園峽”,西點的名字叫作“岸門”(今蘭州市西固區岸門村)。兩個端點間的南北最寬處卻只有十餘里(漢),最窄處甚至只有不足兩裡。只要扼守住了整個河谷東端榆中縣的桑園峽,便可卻敵於外。
唯一需要擔憂的,榆中縣以外的拱衛戍圍。
乃是與勇士縣與牧苑下方的一片平地(今榆中縣)。
大河有一支流喚作苑川河,從山脈中蜿蜒至此灌溉了土壤,讓此地雖不及金城縣等地肥沃,卻也可以開闢出無數良田。
一直以來,魏國在金城郡的駐軍,便不少糧秣供給出自於這片小平地的屯田。
先前,大河能造就如此良田,乃是魏國的幸事。
而如今,卻成為了金城郡的隱患。
此處地勢平坦,無險可守!
若是漢軍前來佔據了,便可作為前哨,扣押此地的黎庶屯田養士卒,伺機攻入金城郡的核心河谷。
當然,夏侯儒也有其他選擇。
在堅壁清野上,魏國的執行力素來以高效著稱。
若是願意的話,他可以在鄭璞領軍趕至之前,讓士卒將此地的村落黎庶皆遷徙入榆中縣的桑園峽之後,避免被逆蜀所虜。
然後,堅守桑園峽,以逸待勞坐看逆蜀徒勞無功。
待到蜀軍糧秣耗盡、士氣萎靡,再縱兵追擊而戰。如此,既使不能大獲全勝、斬將奪旗而歸,亦然可以讓逆蜀驚慌失措,丟棄輜重無數。
只不過,如此勝算頗大的戰略,夏侯儒不能選。
並非時憐憫黎庶百姓的惻隱之心。
更不是擔憂自身“畏戰”的名聲,更加遠揚。
而是麾下將士求戰之心很炙熱,讓他無法拒絕,亦不能拒絕。
其中,一名跟隨了他數年、被他倚為臂膀的部將,求戰的言辭令他無法拒絕。
他乃是武威郡人,王秘(秘)。
時年剛過而立之年不久,雖小家小戶出身,卻身軀雄壯、頗有勇力。
少好遊俠,以力稱雄於鄉閭間。
十年前的河西大擾,武威顏俊、張掖和鸞、酒泉黃華、西平麴演等各舉郡反叛,自號將軍,相互攻擊。和鸞出兵誅殺了顏俊,王秘以曾受過顏俊一飯之恩,便孤身持刀潛入行刺,將和鸞殺死。
事成後,恐被餘黨報復,便帶著家人亡奔來投魏國名臣、時任涼州刺史的張既。
張既以他為國除叛逆,又喜他報恩之心及勇武膽略,便上表其功;將他家眷悉數遷入關中京兆安置,讓他領屯長入伍效力。
後,夏侯儒前來涼州任職後,已經積累功勳成為偏將軍的他,亦被轉至其麾下。
而夏侯儒因為先前被魏文帝曹丕猜忌,行事頗為謹慎,是故常尋出身本地的王秘詢問涼州各地風物及各大羌胡部落的情況。
久而久之,王秘便成為了夏侯儒的心腹部將。
如今,王秘出聲請戰,一來算是報恩,替夏侯儒被軍中士卒所聲稱“畏戰”的名聲反駁。
另一,則是想積累功勳,讓自身的仕途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