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廠長臉一紅,賠笑道:
“陳院長,你是不知道呀,以前我們腳踏車廠的效益在越州地區也是排名前十的,多少人開著後門想要來買腳踏車呀。”
陳夏點點頭,他清楚記得,當初他在臨安跟錢進方哲這些臨鋼廠子弟,用大米換票的時候,腳踏車票可是很珍貴的東西。
邵經理繼續說道:
“這不是改革開放了嘛,私營企業越來越多,我們越州腳踏車廠一輛腳踏車賣240元,人傢俬營廠一輛腳踏車只要180元,170元,這怎麼競爭得過呀。”
聽到邵經理的抱怨,會議室裡的其他廠長都紛紛抱怨那些該死的私營廠和鄉鎮企業,為了搶生意,把利潤一壓再壓,批發價一降再降。
國營廠的定價權都是固定的,很死的,定了多少就是多少,哪怕是廠長也不能輕易降價,否則就是犯錯誤,就是國有資產流失。
再說了,國營廠的問題絕不是管理層跟豬一樣,同樣廠子裡面人浮於事,吃閒飯的人太多,技術落後不思進取等等,都是問題。
好了,你國營廠不降價,人傢俬營廠降價呀,別說腳踏車了,你一個搪瓷臉盆,人家賣2元,還能賺上5角,薄利多銷。
你越州搪瓷廠一個臉盆出廠價就要2元3角,哪怕他一分錢不賺批發出去也比人家貴呀,老百姓幹嘛要買你的產品?
可能你的產品質量是比較好,用料也比較紮實,可老百姓管你,人家就圖便宜。
更雪上加霜的是,八十年代末期,曾經輝煌的供銷社和百貨公司的壟斷地位不在了。
那些私人的小商店如雨後春筍般的開起來了。
就算是在農村,也有許許多多的走家竄巷的商人出現了。
越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嘛,小商人就買條船嘛,然後將所有的小百貨小商品放在船上,搖呀搖,搖到廣大農村去賣貨,吃住在船上。
雖然辛苦,可是這種送貨上門,價廉物美的模式可是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和喜愛,利潤也是相當可觀的。
這下別說這些國營廠了,連供銷社和百貨公司也紛紛擋不住倒閉了。
到了九十年代,民營企業在越州全市企業總數中,所佔比重達到95%以上。
剩下的國企也就是關係到民生的一些企業了,比如電力公司、供水公司、煤氣公司、文旅公司等等。
這些行業一般民企也進不去。
如果不出意外,在坐的所有工廠都將在八十年代倒閉,或者陸續轉製成私人企業。
聽著這些廠長們的抱怨,陳夏算是明白了這些企業為什麼日子這麼難過了
而且從另一個側面也瞭解到,就算他採購了這些企業的訂單,他們也死定了。
陳夏既然要對這些工廠下手,有些“不良企圖”,那就更不能給他們訂單讓他們續命了。
他們越“黃”,收購難度越低不是?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