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之道,是心之道,源自陸象山。
象山先生之後,沉寂數千年,又在自己師公白沙先生手中重新綻放光輝。
大師伯軒轅曌,後來的麟皇,如今的大豐軒皇,修行生死大道,未來將要融道幽冥。
小師叔駱賓王,和自己來自同樣的世界,與紫霄宮關係匪淺,創立了武道。
然後就是自己的老師,一根竹棒打天下的竹聖御無忌。
由此可以看出,自己這一道師承似乎就沒有固定的培養路數,完全就是看弟子個人資質和發展,說的好聽一點叫因材施教,說的難聽一點就是看天吃飯。
遇到資質優越的弟子,就能發揚光大;但是若是遇不到,就像象山先生之後,沉寂千年。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的。
起碼在老師的竹林,不是這樣的。
老師的想法,是“本心”。
你對什麼道理有想法,就去追求;你對什麼道理有天賦,就去爭取。
師門的任務,就是為你護道。
你只管走你的聖道,持你的本心,天塌地陷有師門扛著。
師父在,師父護;師父不在,師兄師姐來護!
等有一天你的道走到了頭,又或者你有了師弟師妹,甚至弟子,他們的道也要有你來護。
歸根結底,心之道,傳不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悟法!
但是從一開始,竹林就在教導弟子在心中建立自己的天地。
這就是所謂的“心即理”!
……
收回有些發散的思緒,陳洛的鼻子抽了一下,又有香氣入鼻,只是聞到這香氣的同時,不自覺便口舌生津。
陳洛向下放看去,只見那一片片書舍中,都有身材發福之人,正在製作著美食。
“哈哈哈,正是飯點,柱國莫怪。”吞奴笑了一聲,“主人的門人,各個都有一手好廚藝。”
“理解,理解。”陳洛連忙回了一句,封閉了自己的鼻竅。
……
大約飛了半個時辰,吞奴帶著陳洛與獒靈靈落在了一片竹林的溪水旁。
“我主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因此聖居就在這片竹林之中。”吞奴解釋了一句,領著陳洛沿著竹林中小溪的上游走去。
溪水潺潺,清晰見底,溪水中有魚遊蝦跳,還看到了一些如同銅錢大小的石蟹,讓人不僅心曠神怡。
復前行,約莫一里路左右,就看到了一座竹舍,此時道道香氣從竹舍中飄出,一個胖胖的身影正繫著圍裙,蹲在火爐前拿著蒲扇扇著火。
“主人,陳柱國來了。”吞奴連忙上前說道。
“晚輩陳洛,見過蘇聖。”
“先坐,自己喝茶。”蘇坡仙擺了擺手,“這火候重要,還要一會。”
“哎。”陳洛聽話地坐在一旁的竹椅上,此時面前的竹桌上已經擺了好幾道菜,看上去十分可口的樣子。
不過中間那一盤閃閃發亮的菜,如果沒有看錯的話,是龍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