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王學新還是把問題想簡單了。
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兒,就聽到圖靈疑惑的聲音:“可是,團長同志,我們短期內或許還無法規模化生產這種電路,至少現在我還沒找到規模化生產的方法!”
然後圖靈還問了聲:“這是不是太快了些?”
圖靈問的才是正常的,才剛剛生產出雛形,馬上就要求規模化生產應用在數控機床上取代電晶體……這其中要考慮的東西也就是過渡的過程全被王學新給忽略了。
其實王學新不是忽略,而是他根本就不懂這些。
因為不懂,於是就想當然的以為既然積體電路已經測試成功就可以生產並用上了!
當王學新應圖靈的要求趕到研究所看到那塊“積體電路”後,才明白圖靈說的是什麼。
第一塊積體電路有一節小指大小。
後來王學新才知道自己誤會了,這一節小指大小的東西其實是用來固定積體電路的金屬板,真正的積體電路其實是正中粘著的一個長條形小矽片,旁邊的金屬板上鑽著小孔,幾根零亂的電線連線矽晶片的不同位置,電線另一頭有些連著電源有些接地,還有幾根空著的,估計是輸入輸出電路。
圖靈用電筆小心翼翼的指著中央矽晶片的幾個部位說道:“我在這個部位的矽晶片上製出三級管,在這個部位的矽晶體中少量摻雜製出了我想要的電阻,最後在這個部位製出反向二級管代替電容,再用銅線將他們連成一個電路……它由由於製作困難,所以我們是在一塊較大的晶片上完成製作,最後才切割成現在的0.12乘0.4大小!”
(注:這是第一塊積體電路真實的情況,其中0.12乘0.4是英寸,換算成厘米是0.3乘1厘米)
接著圖靈又激動的說道:“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團長同志!我們在這麼小的晶片上整合了5個元件,5個!而且耗電量、速度等都比五個元器件最佳化了許多!”
最佳化的意思,就是耗電量更少速度更快,總之就是效率更高。
這並不奇怪,耗電量少是因為每個元器件和電線都有電阻,而整合在一起的元器件其它的不說,中間用於連線的電線就不需要了,於是在耗電量少的同時速度也有了提升。
看著激動得不能自己的圖靈,王學新有些無語。
這如果是在現代,這樣大小的晶片隨便也能整合幾萬十幾萬個甚至更多的元器件吧?現在只能5個,而圖靈還高興成這樣?
不過想想就覺得正常,時代不同,現在又是從無到有,用這麼一小塊晶片整合了五個元件能取代40美元的東西而且還得到更高的效率,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而且這還才只是開始,後續整合度肯定會進一步提高。
“那麼,問題在哪?”王學新問:“我是說規模化生產……”
話還沒說完王學新就皺了皺眉頭,他已經意識到問題出在哪了。
果然,圖靈回答道:“它是純手工生產的,而且,沒有一定的技術無法從事這種操作,比如我要把某個部位變成電容而某個部位要變成三級管!我們需要培訓大量的高水平技工!”
王學新馬上就把圖靈這說法給否決了。
圖靈或許是個出色的科學家,但他們不明白工業生產。
工業生產是永遠也不可能依靠培訓工人然後手工形成規模化生產的,它必須往機械化方向走,也就是流水線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