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王學新打算從兩方面拖延鷹醬的研發進度……其實說不上拖延,你鷹醬就按正常的歷史進度搞出這些東西就行:47年發明第一個電晶體,58年發明積體電路。
想要做到“拖延”,就只有從兩方面下手:一是保密,二是降低鷹醬的研發動力。
所以,提供給鷹醬的電晶體應該量大管夠,而且還要便宜。
不過當然,這些話王學新是不會明說的,說了也沒有多少人明白……這些在現代已幾乎是人盡皆知的理論,在這時代還沒多少人能理解。
王學新給蘇欣的命令是:“你們可以當作我們有足夠多的電晶體繼續進行!”
接著王學新又補充了一句:“是所有的電子管都換成電晶體,而不是部份!”
蘇欣欲言又止,她想不明白電晶體明明就不夠,怎麼能“當作”足夠……這東西是要實實在在生產出來的,難道進口?
不可能,目前只有華夏能生產!
不過最終蘇欣還是沒有多問,因為她相信王學新能解決問題,理由只有一個:王學新從沒讓她失望過。
離開前,王學新還把蘇禮國帶走了,他對蘇禮國說:“蘇老,最近這段時間,其它東西咱們可以先放一放,圖靈試驗室裡的東西……咱們一定得學會嘍!”
“放心,團長!”蘇禮國信心十足的回答:“那邊一直沒落下呢,我已經安排了十幾個人在那幫忙,他們會英文能很好的跟圖靈先生交流,其中還有一個成為圖靈先生的得力助手!”
王學新聽到這才稍稍放心了些,這麼看來研究所一直都沒有放鬆蒐集人才。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方面是由蘇教授的功勞。
蘇教授是利用石油的運輸為人才開啟了通道……以前吧,人才要從頑軍那輸送到八路軍根據地還需要經過情報人員九死一生的把人偷偷帶來,但現在,這些人才只需要先到石油基地,再以各種理由調到八路軍根據地就可以了。
但這又不能說蘇教授的功勞。
因為這些人才到了根據地後,蘇教授一問投奔八路軍的原因,不是覺得八路軍更有希望打敗鬼子就是在頑軍那沒有發展空間。
這兩樣原本是頑軍的長處,也是一直以來頑軍有更多的資金和人才的主要原因。
但在王學新的一系列運作下,尤其現在還打到了東北取得一系列勝利,甚至把不可一世的關東軍都打得一地雞毛,形勢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轉變了。
這時候,只要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出八路軍在華夏更有前途,即便是抱著“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心思也更應該支援八路軍。
科研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八路軍能生產飛機、半履帶汽車、大炮,甚至還有連鷹醬和毛熊都沒有的電晶體。
而頑軍除了買之外就還是買,科研人員在它手裡基本就是浪費,即便有人想要投奔頑軍卻發現毫無用武之地。
於是不用想,只能投奔八路軍。
這就是一種虹吸效應:當自身資源、科技、軍事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自然而然的吸納其它地區的人才。
蘇教授知道後不由感嘆:“他們哪裡是我找來的,都是王團長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