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新這種打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用計算機計算出飛彈撞上“天網”的位置和時間。
其實更重的是位置,時間上只要規定相應的炮兵營在收到命令後每門炮用最快的速度打出五發炮彈就可以了……一個炮兵營三門高射炮,每門炮五發就是十五發炮彈。
其實重點不是打出幾發炮彈,而是52K高射炮的射速每3秒一發,打五發需要15秒,也就是用炮彈及彈片在天網相應的部位封鎖住15秒。
而在這15秒內,根據計算機的計算,飛彈大機率會一頭撞進它的封鎖區域。
然後王學新與眾人又重新計算了一下整個過程所需要的反應時間。
計算機偵測到目標並計算出結果需要5秒。
通訊兵將資料包告給炮兵大概需要3秒……之所以會變少,是因為報告的資料變少了。
事實上報告的根本就不是資料,只有兩個字“開火”。
這與之前不同,之前通訊兵需要將諸元和射高這些完整的資料透過電話告知炮兵,現在完全沒有這個必要,這些都是事先設定好的。
如果說有什麼是更復雜的話,那就是每個高炮營都要求接一部電話,然後每部電話都備一名通訊員做好準備。
一旦計算機顯示番號1,就代表第一高炮營需要開火,負責通知第一高炮營的通訊員只需要喊兩個字:“開火!”
接到開火命令的第一高炮營也許需要5秒的時間傳遞命令,畢竟有三門高炮分散在不同位置,他們要傳遞的資訊同樣很簡單,只有兩個字:“開火!”
於是從頭到尾,所有的反應時間加起來就只需要13秒……之前一直以為半分鐘時間完全來不及反應,現在不僅足夠還有十幾秒的剩餘。
眾人找來找去想找出破綻,卻發現這方法似乎很實用,消耗的彈藥不多攔截成功率也很大。
當然,任何方法甚至任何裝置都不敢保證百分百攔截成功……毛熊如果要求百分百那就過份了。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裝置和方法都是可行的,至於毛熊能不能攔得住那就看它自身的造化,原則上也可以說看毛熊願不願意投入。
因為這其中也有機率問題,如果毛熊願意用更多的高射炮在需要保護的目標比如拖拉機廠前多設幾道天網,飛彈“破網而入”的機率就小得多。
直到這時,蘇欣懸在心上的一塊大石才算徹底落了下來。
她都不明白王學新是怎麼想到這個方法的,不過細想一下又有其道理:它實際上加大計算機的計算難度……計算機計算的不再是兩個軌道相遇,而是高射炮有固定的軌道,飛彈什麼時候能撞到高炮炮彈爆炸的那個點上。
但計算這東西,如果對人而言提高難度就會增加時間和出錯的成本,對計算機而言卻基本沒什麼差……所以,為什麼不盡可能的增加計算機的運算難度呢?
不過這攔截方式的改變會產生兩個問題:
一是將高炮部隊的所有火炮統一在一起組成“天網”的問題。
這問題並不小,一個高炮團12門高炮,如果投入五個高炮團大概就有60門高炮。
這些高炮因為其射程有10公里,實戰中又不可能聚在一起,因此會分散在處有些甚至相距十幾公里。
這些分散在各處的火炮怎麼才能保證他們能組成一個完整的“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