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鬼子也有燃燒彈,那就是九九式3型燃燒彈。
但比較奇葩的是,這款燃燒彈原本發明出來是用來打飛機的,其全稱是九九式三番對空爆彈。
這種炸彈的具體操作是:戰鬥機或轟炸機攜帶這種燃燒彈飛到敵機上空,然後往下投擲,當炸彈在空中有旋轉達到預設的轉速時就會被引爆,然後裝在其中的144顆黃磷子彈就會四散開來炸成一個燃燒面,如果敵機恰好在燃燒面的下方,就很容易被黃磷子彈引燃而被擊墜。
(注:其炸開的效果有些像現代戰機躲避導彈時發射的干擾彈)
由於其144顆黃磷子彈密密麻麻的裝在其中形似玉米,因此被稱作玉米炸彈。
又由於它炸開時帶著煙霧的黃磷子彈四處亂飛就像章魚張開的觸角,又被稱作章魚炸彈。
然而,在實戰中這種所謂的「對空爆彈」在空戰中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原因是什麼就不用多說了,這種「對空爆彈」要求爆炸時恰好在敵機上空……要知道此時隨便一架轟炸機或是戰鬥機時速都能達到五百公里左右,在「對空爆彈」釋放並下落的過程中,目標早就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如果它能起作用,那就是瞎貓碰到死老鼠碰巧撞上的。
但這款燃燒彈也並非完全沒用,因為鬼子之後就把它廣泛應用於對地轟炸上。
雖然它的效果比起「凝固汽油」要差很多,但它也有可取之處……只要掌握好飛行高度,再控制好「對空爆彈」的引爆時間,就能讓它在目標上空引爆,於是能大範圍的引燃下方可燃物體。
又由於其重量很輕,單枚只有30公斤,使其可以在不影響「零戰」攜帶空戰裝備和彈藥的情況下還能帶上兩枚,轟炸機就更不用說了,只要能掛的地方都可以掛上,這使它成為一種很好的批次縱火裝備。
林芳太郎此時想的就是這玩意。
他考慮到的是城內百姓的房屋大多都是木製房頂甚至整幢房都是木製的,這要是一燒起來那就是一幢連著一幢,效果肯定比毒氣彈好。
想到這裡林芳太郎就不再遲疑了,馬上就給太原指揮部發電報要求航空隊支援。
岡村寧次也很配合,當即就下令一個轟炸機中隊帶著一百多枚燃燒彈飛往大同……
黑夜的確是鬼子轟炸機最好的作戰時機。
因為它們在黑夜不需要擔心八路軍戰機的攔截。
雖說鬼子轟炸機也沒有夜戰能力它們無法精準的命中目標,但那可是大同,一座城市,而且投擲的也是不需要命中目標的「章魚炸彈」,這任務對飛行員而言幾乎沒有難度。
此時李雲龍還不知道危險正在朝大同漸漸逼近。
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該怎麼把鬼子的炮兵敲掉。
否則,鬼子的炮一個勁的往城內打而八路軍炮兵卻因為沒有足夠的空間展開同時也不方便排程始終不敢還擊,這麼打是不是太被動了?….
這是由客觀條件造成的。
以前的城市因為缺乏規劃同時百姓建房也比較隨意,因此是一幢連著一幢十分擁擠,街道也很狹窄,這些對炮兵而言就是噩夢。
這場仗原本不應該這麼打的。
李雲龍把眼光放到城外熘了一圈,如果是正兒八經的防禦,他會把兵力分散到城外防守,炮兵主力也要佈置在城外,這樣城內城外互相支援,就不至於像現在這樣這麼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