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到後世建國後五十年代,居然還有大量百姓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這種事,“法五載之巡狩”這種古禮就很有必要了,不然如何能夠“期四海之混同”?
至於什麼西都士民表章不斷,“皆傾望幸之情”,那都是場面話了。
普通老百姓都是日子人,一年到頭忙得很,哪會天天勸皇帝到他們的老家走一走?更別說他們有可能“踐踏苗稼”了,即便朝廷會“其合納苗子沿徵錢物等,據頃畝與除放”,免除他們一部分稅收以補償損失,總體而言還是很麻煩。
隨駕的大軍除了部分宮廷衛士、銀鞍直全部外,還有突將、義從、飛熊等軍,以及新來的一部分蕃人,此刻站在神都苑內的便是了——
千餘名寶露等羈縻州女真精壯,外加鄚州、紀州、郿州、率州等苦寒之地的靺鞨部落兵千人。
渤海人也沒有忘記出兵,他們總共湊了千人,多為世家、富戶子弟“有材力者”。
前年遣使入貢的室韋諸部派了千餘騎兵,沒有敷衍了事,整體水平還是可以的。
草原七聖州大點兵,各揀選契丹、奚、渤海、漢兒精壯三百,湊了兩千人。
樂州高句麗大族遣兵千人。
內務府還送來了債務奴隸一千六七百人。
各族蕃兵總計約九千一百餘人,主要以精壯勇悍之徒為主。邵樹德又給夏魯奇選派了九百名年紀較大的禁軍老兵,湊足萬人,訓練成軍後伴駕西征。
這些其實都是前面幾年東征的成果,而今兌現了一部分。
打西域嘛,禁軍不需要出動多少人。
路途遙遠,人吃馬嚼,花費甚大。此戰兵貴精不貴多,六大巡檢使部落、諸宮奴部、遼東蕃兵湊個幾萬精銳,外加禁軍馬步兵數萬人,河隴蕃部再抽調一部分精壯,差不多就夠了。
打贏了胡人,難道就為了給個冊封,讓他們不鬧事就滿足了?
不,那是你沒有真正統治他們,所以沒有能力令他們流血賣命。只有真正把胡人納入己方統治,成為這個國家一分子,才有可能令其心服口服,派兵隨徵。
邵樹德一直為李世民能從印度河搖來人攻打高句麗而驚歎,也為他能讓高句麗人去蔥嶺打仗而佩服,唐太宗是真正得到了諸部、諸國認可的“共主”。
蕃人酋豪不是傻子,他能看得出你有沒有把他們當自己的臣民對待。
一次兩次會上當,次數多了,人家就不陪你玩了。
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蕃人的土地始終對中原沒有認同,中原始終對他們沒有法理宣稱,人家自己也不認。
不認,接下來就是對抗,結局就是防線收縮到長城。更極端點,對長城外的部落名稱、實力、遊牧地、首領名字兩眼一抹黑,什麼都不知道。
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這事真發生過。不信去問問明長城外的各種“兔”,他們弄得清楚草原上是什麼情況嗎?那是真真兩眼一抹黑,離長城三十里的部落都不清楚具體情況,只能靠滿腹經綸的官員們去北京城外做生意的批發市場找人打聽,然後將道聽途說的訊息亂寫一氣,作為能夠影響國策的檔案交上去。
離了個大譜!
至於技術擴散什麼,更是無稽之談。人家可以從印度、中亞、波斯、阿拉伯、渤海、朝鮮、日本獲得技術,歷史上吐蕃的鎧甲風格、工藝帶有很明顯的印度、中亞技術痕跡,與唐朝完全是兩個路子,質量也相當不錯——吐蕃人可是三天兩頭就下山去印度劫掠的。
突厥、回鶻的官制、文字更是與中原沒有什麼關聯,與中亞倒是有脫不開的關係。
各個不同區域的文明獨立發展,在古典時代很難拉得開代差。
技術封鎖什麼的,未免太自大了,效果還不如貿易封鎖——渤海國承自高句麗,從龍泉府那壯麗的宮殿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女真、契丹諸部完全可以就近獲得技術來源,稍遠一點還可以去朝鮮,壓根不需要從中原獲取。
“讓諸部開始操演。”邵樹德坐了下來,看著列陣的軍士,下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