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聚集起來,痛罵他們,說你們為擁立新主力戰,得賞是應該的,但弄得我們被拷打,出錢為賞,你們還這麼洋洋自得,好意思嗎?
因為禁軍士卒家屬也在洛陽,痛罵他們的人裡,多半有親戚朋友。於是士兵們也認了,不敢再鬧事,只發幾句牢騷,說自己後悔了。
但真沒有後果嗎?當然是有的。
首先,禁軍士氣低落,不肯力戰了,因為皇帝賴賬。
其次,支援李從珂的地方將領、軍隊也沒得到賞賜,人人都有怨氣。
第三,朝堂人心渙散,文官也士氣低落。
第二年,石敬瑭造反,引契丹為援,惡果就顯現了。
簡單來說,後唐潞王、閔帝的這場皇位之爭,把五代軍士風氣拉到了一個新的下限。
在此之前,沒這麼離譜。
在此之後,人一旦突破了下限,開了這個頭,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五代的風氣,就是這樣一代一代、一點一點墮落敗壞下去的。
那麼後來是怎麼解決的呢?
其實沒有主動解決。後晉、後漢、後周三朝做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造反之事依然屢見不鮮。
直到後周世宗郭榮年間,清理北方戶口,發現只有1200萬人了,民生凋敝,百業俱廢,人心思定。經歷了血的代價,才慢慢消失的。
而在唐末、梁初北方是多少人呢?
以河北為例。
(一)成德鎮。
後梁乾化元年(911),成德節度使王鎔遣子德明帶37都士兵,從李存勖征討,這就是3.7萬人。而成德鎮的總兵力,當不下五萬。以中晚唐的兵民比例,成德鎮有125萬以上的人口,考慮到成德鎮有大量的騎兵,實際上可能在140150萬之間。
而天寶年間,成德所轄四州大約有180190萬人口。
安史之亂後,河北確實有戰爭,但次數少,打的時間也短,整體破壞不大,人口恢復迅速。且黃巢、秦宗權也沒波及河北,這個人口是靠譜的。
研究中晚唐歷史的學者,比較激進的甚至認為唐武宗會昌年間,全國總人口可能已接近恢復至天寶年間。
成德鎮在黃巢之亂後,人口所受損失主要是遭到李克用、朱溫侵掠,還未傷筋動骨。
(二)幽州鎮。
德宗時,盧龍節度使朱滔“兵五萬、車千乘、騎二萬、士私屬萬餘、虜兵三千。”
憲宗時,劉濟討王承宗,“軍七萬”。
僖宗時,李可舉圍易州,出動的兵力是六萬,李匡威打李克用,出動十萬步騎。
昭宗時,劉仁恭出動十萬步騎。
這些記載裡,沒有說軍隊的成色,一般研究而言,因為要抵禦契丹、奚人,幽州的正規軍當在七八萬人之間——朝廷規定的軍額是五萬五千。
以當時的兵民比例而言,幽州人口至少也有170180萬。而天寶年間戶籍人口只有146萬餘,除了多年和平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加外,還有就是本書提到的大量部落黑戶了。
再一個佐證。《太平寰宇記》記載的唐後期幽州8縣96鄉,比起開元年間是增多的。這就是低頻率戰爭下大體和平時,發展一百多年後的結果。
可以明確地說,幽州鎮在黃巢之亂前後,其戶口已經超過天寶極盛時期。接下來因為參與高強度的藩鎮戰爭,加上契丹崛起,人口有所損失,但在後梁初年,幽州的人口比起天寶時期,少不到哪去。
從成德、幽州二鎮的情況來看,河北人口在黃巢之亂前後,即便沒有鼎盛時的1100萬,也差不到哪去。黃巢之亂後、後梁建立前,人口有所損失,但並沒有傷筋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