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這個人,性格很強勢,喜歡親自設計各種制度。
但他又缺乏頂層設計能力,在元朝的制度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修修補補,軍戶制度照抄了,金融制度也照抄了……
洪武紙鈔事實上惡性貶值之後,朱元璋又停止製造銅錢……
艹,怎麼辦啊?老百姓沒辦法,只能自發尋找替代物。
於是乎,雖然寶鈔在政府層面依然是法幣,但民間實際上已經回到用貴金屬交易甚至以物易物的階段——明代官員一大缺德事就是拿寶鈔去嫖娼,妓女還不能不收這種法幣。
明英宗的時候,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弛禁白銀,規定白銀可以作為貨幣流通。
請注意,只是允許白銀流通了,但白銀還不是法定貨幣,政府也沒有像寶鈔、銅錢一樣,發行白銀法幣。
隨著對外走私貿易的盛行,海外白銀開始慢慢流入明朝。而這個時候,明朝經濟也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對貨幣需求大增,於是民間自發使用白銀作為交易貨幣。
但因為政府沒有發行白銀法幣,無法對其進行調控,其價值波動巨大——主要受海外影響。
這裡解釋一下,為什麼會受海外影響。
白銀法幣,與白銀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以袁大頭銀元為例,大概2728克,含銀量89%。袁大頭的價值,只受發行量影響。發行多了,市面上流通多了,就會貶值,反之就會升值。
這其實和紙幣是一樣的。紙幣發行、流通多了,就會貶值,發行、流通少了,就會升值。
但白銀是另一個概念,它既充當了貨幣,同時也是一種商品。
明代習慣用白銀的重量來衡量其價值,所以當海外白銀過多流入時,引發通貨膨脹;流入少時,又通貨緊縮。
因為明朝政府貨幣政策的缺位,沒有白銀法幣,你是無法進行調控的,只能眼睜睜看著。
換句話說,明朝事實上的主流貨幣(銀條、銀塊、銀磚、銀冬瓜、銀豆子等等,各種奇形怪狀的白銀)的發行方在海外,而不是明朝政府。
明朝政府沒有金融主權。
到了明末,因為日本鎖國令的影響,流入明朝的白銀大大減少。明朝中期都沒出現的銀荒,居然在明末出現了!
為什麼呢?當時明朝對外貿易是順差,白銀持續流入,怎麼會明末比明朝中期還缺銀子呢?
因為很多地主、商人把白銀鑄成了銀冬瓜,收起來了。
時局混亂,沒有好的投資方向,於是士紳們乾脆把白銀藏起來了。
白銀藏起來後,市面銀根緊縮,引發大蕭條。我們都知道,大蕭條的時候,持幣為王,士紳們預期未來白銀會繼續升值,於是繼續持幣,進一步加劇通貨緊縮。
但老百姓交稅要用白銀啊。怎麼辦?涼拌嘍。
歸根結底,明朝既然選擇了銀銅複本為制,但卻沒有發行白銀法幣,而收稅渠道又不暢,社會上一會通貨膨脹,一會通貨緊縮,政府無力干預——恕我直言,明朝官員根本沒意識到要主動進行干預,他們就沒這個金融知識。
當時歐洲、中東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都有鑄幣稅,是政府一個十分重要的財源,但終明一朝,白銀大量使用,收稅單位、會計單位上甚至都是“兩”,但卻對這塊肥肉無動於衷。
不但沒鑄幣稅,還他媽有火耗虧空,這是何等的臥草!
明朝滅亡後,清朝幾乎照抄了明朝的制度,尤其是金融制度。
滿清也沒有白銀法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