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風氣,風氣,風氣!
我為什麼總在書裡強調,因為直到現在還有人拿其他朝代來套晚唐,可笑不可笑?寫了400萬字了,都像第一次看書一樣,前面的都失憶了。
難道你只關注主角佔了多少地盤?其他全都自動略過?
主角不佔地盤,戰線沒有進展,那就是水,水得喪心病狂。
主角佔了地盤,有進展了,才叫不水。老實說,寫戰爭場面,我寫得很快。相反,寫有些人認為水的章節,才真耗費我的時間。
最後說下主角怎麼操作。
其實不得不提一下朱溫這個人。
在他晚年猜忌殺功臣前,他的部隊是很少有人叛變的。殺功臣後,叛的也是將領,而且是地方部隊,他的禁軍依舊穩如泰山,士兵作亂極少,甚至接近沒有。
這是極其不容易的。
朱溫開創了後梁,建立了制度,並且慢慢完善。但話又說回來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制度比朱溫還完善,為啥人家那麼多人造反?
答案我以前講過,威望。
朱溫的部隊不是繼承來的,是他白手起家拉起來的,和主角一樣,威望較高。
而朱溫治理地方也不錯,稅率是整個五代王朝最低的,還給百姓租牛,讓中原緩了過來。
威望,威望,威望,重要的說三遍。
即便拿北宋的軍事制度,套到唐末、五代前期,那也是約束不住這幫武夫們的。
制度是要人來執行的,社會風氣會影響人,社會共識也會影響人。
制度有作用,但絕對不能認為有了制度就安枕無憂,那大錯特錯。現代社會都有你法我笑的事情,在人執行制度的時代,社會風氣和共識的影響是巨大的。
明代的社會風氣如何,大家都知道。 明朝制度恰恰不允許文官如此欺負武人,但在社會風氣的加成下,文官就是做到了。制度有用嗎?被玩成啥了。
主角為什麼要在士兵中增加威望?
恰恰就是他知道光靠制度約束不住這些武夫,必須個人威望與制度相結合,才有可能產生效果。
朱溫其實很厲害。他也是威望與制度相結合,到死禁軍都沒亂,甚至他兒子時,禁軍也還算聽話。
後梁比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在這方面的表現是出眾的,說白了還是和朱溫白手起家有關。而且當時風氣還相對純潔,沒有經歷後唐末年重新整理下限的事情,武夫們還沒有“將益驕”、“士益墮”。
我以前寫過一個對比汴梁禁軍和神策軍的單章,時間曲線幾乎完美吻合。
朱溫一手創立的汴梁禁軍,在後梁至北宋六個朝代的“傳家寶”式傳遞中,戰鬥力愈發下降,士氣愈發下降,風氣愈發敗壞。
到北宋開國時,存在六十多年了,敢拼命的少了,親黨膠固的老油子、混子多了,戰鬥力不行了,同時武夫們的心氣也不行了。
與之對應的,是整個北方社會經濟的崩潰,人口銳減,全社會風氣、共識的轉變。
到了這個時候,趙大才能順理成章地將這頭已經體力大衰、失血過多的武夫怪獸關起來。
你讓他到後唐、後晉時這麼做試試看?
算了,不寫了。
寫這麼多,還是有人會拿其他朝代來套唐末,拿什麼什麼朝代的制度來說事,而不考慮時代背景、社會風氣。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