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印象中,艉樓二層視野開闊,是領航員和船長工作時待的位置,如果是戰艦,作戰時軍官們也在此指揮。
艉樓一層是軍官和高階水手居住的地方,環境相對好一些,船長室也在此。
艉樓甲板下那一層則是中下級水手居住的地方,似乎睡在吊床上。
船艏應該還有艏樓,比艉樓小很多,主要是儲存食物、藥品、工具等物資。
當然,他還聽說過大名鼎鼎的飛剪式帆船。
這種帆船取消了艏樓,進一步減輕船艏重量,即“空心船艏”,而且船艏被設計為了長而尖削的形狀,劈浪效能極好,迥異於傳統的中式、西式帆船,因此航速極快。“大共和國”號帆船排水量高達3400噸,但橫渡大西洋只要十三天,十分驚人。
不過這種船需要的技術太高了,邵樹德也不懂,那是西方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力學、工程學、材料學、天文學、航海學之類都要有相當的水平才行,沒那麼簡單。
“其次,捨棄平底船,造尖底船。”邵樹德說道。
尖和平都是相對的,平底船不是絕對的平,尖底船也不是絕對的尖,弧度不一罷了。中國古代也有尖底船,但不夠尖,整體較為平滑,是一種鈍圓,阿拉伯、歐洲則更尖一些。
在近海玩玩,不太需要尖底船,在當你需要遠航之時,最好是尖底船。無論是近海還是深海,同樣的噸位,尖底船都比平底船更安全,速度也更快。
“第三條,用橫帆、軟帆。帆布用麻布縫織,桅杆也按我之前說的辦。”邵樹德又道。
傳統中式帆船,桅杆較矮,只有一面硬帆。西式帆船,桅杆較高,有三面軟帆,帆纜系統非常複雜,對船員的訓練要求很高。而複雜的帆纜系統,也帶來的了操控性的便利,能逆風航行,機動靈活,航速更快等等。
“第三條不要覺得不以為然,我且問你,逆風時如何航行?”邵樹德問道。
“降下船帆,順水漂就是了。”馬萬鵬回道。
“如果逆風又逆流呢?如何航行?”
“這……”馬萬鵬有些吃驚:“逆風又逆水,不能航行吧?”
“但軟帆船就行。”邵樹德肯定地說道。
原理其實很簡單的,力可以分解為不同方向的分力,船隻在海上以“之”字航行,有時候能抵消反向洋流帶來的影響,傳統中式帆船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馬萬鵬不說話了。
“你等先按我的要求嘗試著造一艘船,造成什麼樣我不管,但得符合以上這些要求。”邵樹德說道。
他知道,他所提的這些要求,完全是顛覆了傳統中式帆船主流設計理念的。而且建造過程中肯定會出問題,說不定就是船毀人亡了。但他打算以個人意志強推下去,用中式造船法造西式船,慢慢改進、提升造船技術,就像透過建造洛陽城來推進多個學科的建設一樣。
工程專案,是此時最好的推動技術進步的手段,沒有之一。
你要容許失敗失敗了才有改進,才有提升。好在不過是一艘船而已,多失敗個幾次也承受得起。
“此事就這樣了。”邵樹德從交椅上起身,不容置疑地說道。
******
交代完了造試驗船之事,邵樹德便打算離開登州了。
此番東行,本來就是為了安撫雜牌軍、奠定海貿基礎、建造新式船隻而來,如今三件事基本都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穩步推進,靜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