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就不用多說了。再為天下所繫,你躲在宮中,也是屁用沒有。”邵樹德擺了擺手,道:“正如這些草原群豪,朕如果不親自來一趟,是不可能真正統治他們的。撐死了只能像前唐那樣,羈縻統治。”
但羈縻統治,其實也分三六九等。要想控制得深,就別想偷懶。
李世民是在長安,被各部聯合上尊號“天可汗”,他沒有去過草原,靠的是軍事威懾。對草原各部,也就是封個官,但控制力度比其他王朝強,可以徵兵打仗。
但邵樹德的野心更大一些,他想在草原上建立體制,將其視為本國國土,在前唐的程度上進一步加深控制。
形象點說,他昨天冊封了一堆夷離堇,這就相當於一個個藩鎮。
朝廷與藩鎮的關係,對大夏官員來說一點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太熟悉了,這是很多大一統王朝官員缺乏的“體驗”。
這其中有很多經驗、手段,都是可以琢磨琢磨再用起來的。
比如,唐憲宗時期,一度讓天下各個藩鎮都老實了,達成了所謂的“元和中興”。
老實的標誌是什麼?
一、兩稅三分,藩鎮的賦稅要解一部分至中央。鑑於草原窮困,交多少賦稅可以再議,但一定要有,這是原則問題。
二、要派軍隊幫助朝廷打仗。比如防秋、防冬等全國性的對外軍事行動,鎮壓叛軍等等,踴躍出兵的藩鎮,唐廷會給予物質獎勵。
三、藩鎮內部的官位,朝廷有時候會有任免,要能得到執行。
四、藩鎮官員幹得好的,可以入朝為官,保持上下流動。
五、朝廷有時候會分拆藩鎮,比如淄青鎮被一分為三。
六、其他還有諸如科舉、刑獄之類的,都是小事了,重要性不如前面幾個。
大夏朝廷與草原各部落的關係,如果能做到元和年間唐廷與藩鎮之間的程度,那簡直是古往今來開天闢地頭一遭了,歷史性的突破。
後世滿清與草原的關係,其實也類似於唐廷與藩鎮的關係,只不過他們是肅代時期,控制力更強。
“陛下此番西征,走北線耶?南線耶?”楊爚問道。
邵樹德猶豫了一下實話實說:“本來朕想走南線,順道看看河西諸州的。但會盟之後,左思右想,覺得權柄不能授予他人,還是得親領諸部夷離堇,加強一下威望。楊卿覺得如何?”
“陛下方上尊號即位為汗,確實不應該將權柄讓予他人。”楊爚說道:“河西諸州,班師時路過看看也無妨。”
“善!”邵樹德高興地說道:“那就這麼定了。”
******
建極十四年五月十八,會盟完畢後,新官上任的各部夷離堇拿著簇新的冊封詔書、官位告身、旗牌印信和諸般賞賜,匆匆離開黑城子,各回各家。
西征,並不需要所有部落都出兵,主力還是禁軍馬隊以及陰山、河西、磧北一帶的各個部落,人也不需要很多,每個部落出個幾百精銳就夠了。
韃靼三十姓、河西十七部外加陰山、代北、河套的部落,以及一意留下來的女真諸部子弟,總共出兵四萬人。
除此之外,已抵達靈州的遼東道府兵兩千人緊急北上,與豐、勝府兵兩千人匯合。
陰山兩鎮軍挑選了兩千兵馬隨駕。
關北道州兵也挑選了兩千人隨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