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樹德一般將其理解為有統戰價值的人。
地方上的土族豪強,有統戰價值。
鄉間有名望的大儒,有統戰價值。
官員、軍人、大商賈,有統戰價值。
能工巧匠、讀人之類,可以用腳投票,也有統戰價值。
有些情況下,普通田舍夫也有統戰價值,比如需要有人種地、當兵、服徭役的時候。
“收服民心之事,聖人之前其實已經做過了。”裴迪說道:“汴宋諸州給復三年(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彩繼續
民皆大悅,不然也不會是如今這個不反對的樣子。”
“但還不夠。”邵樹德說道:“我沒有給河南百姓帶來什麼好處,相反讓他們家破人亡,村落成墟,農田荒蕪,背上了沉重的賦稅、徭役、兵役。就河南士人、軍將來說,宋州人朱全忠更願意照顧河南鄉黨,我生生奪去了他們的前程,或許就是數百年家業勃興的。所以,該怎麼做?”
自古以來,鄉籍就十分重要,傳統觀念之中也認為老鄉更可靠,更願意任用、重用。
而且,沒經歷過秦宗權恐怖時代的人,無法理解朱全忠給河南百姓帶來了什麼。遍佈民間的生祠,固然有阿諛奉承之輩為了博取朱全忠歡心而建起來的,但百姓自發建的也很多,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陛下,其實是有辦法的。”裴迪說道。
“講來。”
“陛下給河南輸牛羊雜畜千萬頭,大力推行三圃制,各地百姓盡唱讚歌矣。”裴迪說道。
“你這是變著法子要錢呢。”邵樹德大笑道,這個數字簡直離譜。
裴迪也笑了。
他從朱全忠時代就在關注關西推行的三圃制。糧食產量可能會略微下降,但糧、肉、奶、毛皮之類的綜合產量大大提高,對老百姓是有大利的。
河南、河北的條件,其實比西北更適合推廣這種全新的農業制度。無奈對牲畜的需求量太大了,僅此一條就讓人望而生畏。
“千萬頭牲畜,你讓我到哪去找?”邵樹德無奈道。
“陛下,契丹百萬之眾,牲畜可不止一千萬頭。”裴迪說道。
好傢伙,居然勸人去搶。
邵樹德對草原事務還是比較熟悉的。從漢時來說,匈奴等部落的人畜比例大概在1∶15左右,即人均擁有十幾頭牲畜,絕大部分是羊,大概佔到7080%左右。
就生存來說,一個牧民就得需要二三十隻羊,才能靠吃乳製品、打獵、採集活下去。而且還經常掙扎在飢餓的邊緣,冬天遇到大雪,牲畜大量死亡,沒得奶吃了。這時候啥也別想了,把凍斃的牲畜殺了吃肉,來年去漢地搶,反正也活不下去。
邵樹德都給草原賑災過好幾次了。
每次都下令用船調撥糧食,送至陰山一帶,賑濟牧民,順便收一波青壯到靈州院、陝州院訓練當兵,幫他們渡過難關。
這既可以提高無上可汗的威望,也能避免麻煩————中原災荒,饑民會暴亂,草原白災,牧民就不會造反麼?咋想的?
但話又說回來了,契丹有點不一樣。
首先百萬之眾是虛數,其次不可能人人放牧。所以,他們有沒有一千萬頭牲畜,這是個問題,大機率是沒有的,因為相當部分契丹人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