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葉飛回答。
吳晗告訴葉飛的只是大致的計劃框架,詳細的細節還需要葉飛仔細地瞭解。經過半個月的準備,換掉了天鷹號上三分之二的人員之後,葉飛再次指揮戰艦離開太陽系,以每小時近一光年的速度徑直飛向人馬座方向。
天鷹號的啟航,意味著人類正式展開對深空的探索。
對目前的天鷹號而言,恆星與恆星間的距離並不算遠,每過幾個小時,戰艦就要停下來一次,檢視途經的恆星,掃描星系中的情況,將一切記錄下來發回地球。
七天後,天鷹號在七十光年外的一顆紅矮星附近發現了三顆行星,其中的第二行星擁有原始的生態體系,荒涼的大地和動植物豐富的海洋。
天鷹號按計劃向這顆行星投下了一批地球植物的種子和一些海洋生物,至於能不能發展起來就要看運氣了。
十二天後,天鷹號再次於一百零七光年的位置發現了一個擁有宜居環境的行星,這裡完全沒有生態系統,只擁有大量的水。天鷹號撒下地球微生物的種子之後再次啟航。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另外兩艘戰艦從太陽系啟航,分別開赴另外兩個不同的方向。從此之後,每過半個月都會有一到兩艘戰艦啟航,直到軍方半數戰艦飛向深空才告一段落。
太陽系周邊的情況源源不斷地送回地球,沒過多久,近百光年內的詳細立體星圖展現在中方高層眼前,而且還在不斷的擴大之中。
不過隨著戰艦與地球的距離越來越遠,星圖上的空隙也越來越多,雖然所有的戰艦都儘可能地曲線前進,但仍然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巨大的空檔。
2213年2月4曰,海鷹號戰艦在距離太陽系一百四十三光年的位置意外發現了機械文明的主力軍團,主宰帶領它的後裔在這裡建立了新的製造基地,正在建造機械文明分體,補充消滅外骨人時損耗的分體。
2213年2月9曰,迅鷹號戰艦在太陽系一百七十二光年的某顆恆星附近的第三行星上發現了高度發達的生態系統,雖然沒發現智慧生物,但植物和動物佔據了整個星球,超過行星表面積百分之五十的海洋中更是資源豐富。
這個行星的大氣中懸浮著水母一般的巨大生物,這種能在大氣中懸浮的“氣母”平均垂直高度超過一公里,直徑至少有三百米,它們細長的觸鬚不斷從地面捲起生物送進乳白色的傘蓋。
迅鷹號原本以為氣母是這顆行星的土著,不過很快就發現它們是一種外來的宇宙生物,它們正在吞噬這顆行得的精華!
肆虐的氣母令迅鷹號的許多官兵想起了外骨人橫行的火星,在請求了總部之後,戰艦對氣母發動了全面打擊。
遭到襲擊的氣母馬上飛出行星,但是它們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在迅鷹號不遺餘力的打擊下,所有的氣母一個不拉地被炮火擊落墜入行星。
一部分氣母沒來得及飛離大氣層就被擊斃,直接落到地面上。
消滅了所有的氣母之後,迅鷹號在行星上空徘徊了十幾天,直到所有的氣母都開始腐爛,才離開了這裡。
原本迅鷹號與氣母的遭遇只是一次意外,但幾天之後,另一艘戰艦雷鷹號在一百二十光年外與另一群宇宙生物遭遇。
這種宇宙生物形似箭魚,飛行的速度極快,但是與氣母一樣沒有超光速飛行能力。
這兩種宇宙生物的出現,令中方的高層為之震動。
如果人類沒能進入宇宙時代,恐怕任何一種宇宙生物進入太陽系,都會給人類帶來毀滅姓的災難。
地球歷史上有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以往的觀點認為這些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小行星撞擊或者地球環境的驟然鉅變,但是在兩艘戰艦分別發現了宇宙生物之後,宇宙生物滅絕說立即佔據了主流理論,認為地球歷史上的生物大滅絕都是因為宇宙生物的“光顧”造成,宇宙生物是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罪魁禍首!
這個理論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但也有少部分嚴謹的科學家認為雖然有這樣的可能,但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把五次生物大滅絕全部歸罪於宇宙生物並不合適。
另外,對宇宙生物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變化,以往人類並沒有過多地考慮超光速的問題,但是在發現了這兩種宇宙生物之後,權威的一號實驗室提出了宇宙生物的分級說。
最差的就是藍光魚那種剛剛進化出飛入宇宙的能力,還不能遠離母星的宇宙生物;高一等的是氣母和箭魚這樣能夠離開母星,飛入星際空間的宇宙生物;再高的是小魚這樣進化出超光速飛行能力的宇宙生物。
如果進化出了智慧,則不在這種分類方式之內,而是根據智慧的程度進行具體劃分。
為宇宙生物劃分級別並不是心血來潮,自此以後,軍方將根據宇宙生物的分類方法,區分宇宙生物對人類有威脅或者無威脅,並根據分析結果,決定是否消滅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