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局面僵住,山長連忙開解道:“遠山吶,萬兄是個急性子的人,若論領兵之才,比你跟你哥差遠了,從戰績上就可以看出來,萬兄的戰績比你們林家兄弟差太遠,萬兄這番帶一萬大軍護送軍糧都連連遭難,反觀你們林家軍,幾十個人就消滅了敵軍七八百匹戰馬,幾乎相當於萬兄他們兩次大戰的斬獲,若是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或許能創造出以零傷亡全殲敵軍這支精銳部隊的壯舉,老夫現在也想聽聽你的高見,現在這個局勢,該怎麼做才能使大軍脫險?”,
林青山:“辦法只有一個,大軍主力留下五萬人阻擊敵軍的七萬援軍,然後十五萬大軍進攻徐州地區為陳將軍解圍,最後兩路大軍一起撤回上半年的戰線,西路軍暫時不用擔心,張翰即便不敵也不會敗得太快,待大軍撤走之後,敵軍進攻西路便失去了意義,張翰他們的防守同樣失去了意義,屆時,西路大軍可進可退,只要給他們補給足夠的糧草即可”,
裴夫子此時把話接了過去:“若是如此,中路豈不是就空出來了,那敵軍的那支精銳騎兵怎麼辦,他們以千餘人馬的傷亡就使我軍傷亡八千有餘,戰鬥力何其恐怖,若是放他們北歸,豈不是放虎歸山?”,
林青山微微一笑:“這就是謝丞相的大略了,最初的時候,敵軍三千人向我軍後方奔襲,直指我軍糧道,謝將軍派五千精銳前去截擊本來沒什麼錯,可惜大敗而歸,當時擺在面前的有兩個選擇,首選是繼續派兵截擊,確保後方糧道通暢,若是當時走了這一步,即便無功,也不會出錯,第二個選擇大家也知道了,放棄後方糧道,大軍全線出擊,準備決戰徐州,這個選擇存在一定風險,但是實際上這是最正確的選擇,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第一個選擇,若是選擇繼續派兵截擊,那應該派多少兵力去才合適呢?五千鐵騎完敗,或許有時運不濟的因素在裡面,但是敵軍戰鬥力強悍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派兵去截擊至少要兩倍以上的騎兵,即六千以上,這是最低配置,但是敵軍要是不跟我們打又怎麼辦?長江到大軍前線縱橫都有兩百里以上,騎兵追騎兵能追出個什麼結果?而且我們又不敢分兵,一旦兵力懸殊不大敵軍就敢跟我們一戰,我認為在雙方兵力對等的情況下,敵軍全殲我軍三千鐵騎,本身傷亡不會高於一千人馬,就是這麼個局面,以往北伐也有戰例,敵軍經常派精銳騎兵襲擾我軍的後方或者糧道,我們也派兵去追過,可曾追出過好結果?大多數情況都是血虧,若是調重兵圍剿,那符融的十五萬大軍又該如何應對?咱們再看第二個辦法,我軍中軍前推,敵軍肯定會去徐州圍剿陳將軍在城下的五萬大軍,敵軍有徐州城作為依仗,也無懼我軍強攻,這是敵軍的如意算盤,倒是他們真的這麼打我們也確實拿他們沒什麼辦法,總不至於大軍壓境攻城吧,可是到這個時候,我軍又面臨一個選擇,要麼轉向西路,會同西路大軍直擊長安,但是走這步棋的話,陳將軍的五萬大軍就真的有可能被殲滅,若是轉向東面,解了陳將軍之圍,順路一起退兵,秦軍要麼決戰,要麼放任他們退兵,只有這兩個選擇,放任他們退兵這個選項就不用深入研究了,咱們只看決戰,陳將軍以五萬孤軍在符融十五萬大軍的圍困下堅守一個月絲毫不見頹勢,這說明什麼?這說明陳將軍所部戰鬥力很強,因為徐州周圍就是一個大平原,雙方都沒有地利,完完全全就拼硬實力,陳將軍的府兵戰鬥力肯定沒的說,關鍵是他手裡還有四千輛戰車,符融在合圍陳將軍所部之前,有過一次交戰,這個你們記得吧,大捷,我軍傷亡不到千人,殲滅敵軍六千人馬,這六千人馬是前軍騎兵,肯定是精銳,那麼陳將軍是如何取得這麼輝煌的戰果的呢?各路訊息我都看過,大部分都在說陳將軍和陳家軍如何驍勇,但實際上取得這樣輝煌的戰果完全是個意外,因為敵軍派騎兵衝向陳將軍部隊的時候,陳將軍派一千輛戰車與敵軍對沖,騎兵跟戰車對沖是個什麼結果?戰車一旦成群,就算敵軍有十萬鐵騎,照樣給他碾成肉醬,那場大捷就這麼簡單,從那之後,符融再也沒有派大軍進攻過,只是以深溝高壘慢慢縮小包圍圈,但是這個辦法見效奇慢,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徹底將這些戰車困死,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些深溝高壘一旦挖起來,陳將軍的部隊就基本上不可能突圍了,除非有外部援軍,中軍東進的戰略可以完美的補上這一死角,說回決戰,中軍到現在為止也還有三千輛戰車,符融敢在徐州城外的平原上跟謝玄的大軍決戰嗎?也就是說無論如何,我軍想要退兵,符融是沒有半點辦法的,只能在邊角上蹭一些戰損,咱們再把話題說回敵軍這支孤軍,開始來的時候只有三千人,到後期一直添兵,半月之前達到四千的規模,符融以為這是正手,但實際上這是謝玄的高招,萬先生你跟他們兩度交手,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怎麼樣您心裡有數,若是再輔以五千輕騎和一萬步卒出現在大軍陣前,我軍如何應對?當敵軍派了這麼一支精銳部隊來到我軍後方之後,我軍立馬全軍出擊,直擊敵軍中軍,事實證明敵軍確實不敢應戰,若是這支精銳重騎兵在正面戰場敵軍又當如何?數十萬大軍混戰,我們有戰車和重弩作為主要戰鬥力,但是敵軍的弓箭手和騎兵威力同樣巨大,若是一開始我們沒有派那五千鐵騎前來攔截,中軍多了四千重騎兵,趁敵軍撤退之時截殺敵軍後方步卒和落單的小部隊又當如何?當然,這個事情也沒人能未卜先知到這一步,我們再說糧草,謝玄敢走這一步,手裡起碼有兩個月的軍糧儲備,陳將軍那邊既然已經做好了被包圍的打算,那他手裡的軍糧至少也有三個月的,西路軍可能差一點才有兩個月的儲備,但是這場會戰跟他們關係不多,所以多點少點沒關係,謝丞相之所以急著運送八萬石軍糧去中軍,就是想補平中軍和陳將軍部隊的差距,使兩軍的行動能夠保持同步,至於提前撤軍這個選擇,也沒什麼錯,但是謝丞相還是不想輕易放敵軍這支精銳部隊回去,甚至自從他們孤軍滲透過來之後,謝丞相就一直在想這個事情,只是苦於手裡已然沒有多餘的精兵去執行,他一直在等戰局出現新的變數,這一場會戰就是這麼回事,謝將軍他還沒這麼好的大局觀,肯定是謝丞相和王丞相在後面支招,謝丞相若是沒有王家的鼎力支援,也撥不動這麼大的盤面”,林青山這一長篇大論基本上把整個戰局理清楚了,所謂的大軍形式危急只是敵軍吹出來的假象,即便敵軍成功突破了疾風嶺,中軍只需早一步向徐州進軍便可化解危局,這樣一來,雙方誰都沒贏,打了大半年,戰局又回到年初的模樣,眾人陷入了沉默,林青山見他們沒了動靜,便繼續自顧自的胡吃海喝,
山長見林青山這副模樣,笑著問道:“遠山,瞧你這胸有成竹的樣子,似乎已經有了更好的辦法,是嗎?”,
林青山詭異的一笑:“我確實不想讓大軍撤得這麼快,大哥前幾日給我寫信,讓我在書院放假之後,帶兵去把敵軍那支精銳部隊收拾了”,
萬玄風質疑的問道:“帶兵?林家軍傾巢而出還是去別的將軍府借兵?”,“
林青山:當然是林家軍了,這年頭兵荒馬亂的,能去哪借兵?”,
萬玄風:“你們林家莊現在還不到四千兵馬,敵軍現在還有三千餘人,戰馬也有三千多”,
林青山:“才六千人馬而已,不足為懼”,
萬玄風:“好大的口氣,那老夫回去給謝丞相進言,讓他再想辦法拖上一個月,屆時,若是大軍遭遇斷糧之危,你將要為你這句話負全責”,
林青山:“沒問題,運糧而已,小事一樁”,
萬玄風:“好,老夫靜候你的佳音”,散席之後,林青山果斷開溜,這一次,馬文才和祝英臺也紛紛告辭,看來上次當職業聽眾的體驗也不甚好,馬文才追上林青山,豎起大拇指對他說道:“林兄好眼光,好謀略,一席話竟能撥開北伐前線持續半年之久的疑雲,只是,之前你看出了這盤大棋卻不告知我,有點不厚道啊”,
林青山:“你真以為這是我能看出來的?”,
馬文才:“是林將軍?”,
林青山:當然,就我們手裡這點情報能分析出多大的戰局?要不是謝丞相故意給他走漏風聲,我估計他也看不了這麼遠”,
馬文才:“原來是這樣!”,
“林遠山?”,後方傳來清脆的呼喊聲,久違的感覺,林青山立即轉身以笑臉相迎:“英臺,你上一次喊我名字是在半年以前了吧,有什麼事啊?”,“我想知道張將軍他為什麼會違抗軍令,不肯全力防守疾風嶺”,祝英臺問出這句話,把林青山和馬文才都驚掉了下巴?祝英臺能問出這麼具有“技術含量”的問題,不應該啊!林青山深吸一口氣反問道:“你問這個幹嘛?”,祝英臺皺著眉頭回答道:“我想知道萬先生為何會對張將軍有這麼深的成見,我知道張將軍不是那樣的人”,林青山一聽祝英臺說出這麼不講理的話,反而心田大定,這才是祝英臺的標準言論嘛!凡事憑感覺就行了,腦子什麼的完全不需要,她往往會經過深思熟慮得出一個更加錯誤的結論,直覺的判斷更加精準,林青山做出一個請的手勢:“這個問題說起來有點複雜,而且不宜為外人所知,借一步說話”,祝英臺知道林青山意有所指,轉身看了一眼,然後跟林青山和馬文才來到一個僻靜的池塘邊上,林青山先故作玄虛的眺望了四周,確定四下無人後才坐下對祝英臺說起剛才沒有說完的劇情,“這個事情有點複雜,起因是這樣的,敵軍派一隻精兵突襲我軍後方,我軍派精兵強將前去攔截,結果大敗而歸,從明面上看起來才折損了八千多人,但是這四千人都是精銳中的精銳,不但訓練有素,而且還裝備精良,四千個重騎兵的裝備價值至少五十萬兩,訓練一個合格的重騎兵至少需要三年,這期間花費不會低於二十萬兩,算起來的話,這一波我軍就損失了整整七十萬兩白銀的部隊,如果把這些錢拿去訓練重步兵或者打造弓弩大概是多少呢?換算比例大概是這樣的,人的鎧甲算一份,馬的鎧甲算一份,馬算一份,也就是說四千重騎兵等於一萬兩千個重步兵或者兩萬四千個普通士兵,或者一五萬個弓弩手,這是陣亡的那一部分,還有一千騎兵沒有被當場打死,但是除了眼神比較好的四五百人,其餘的各個帶傷,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廢了一半,這些損失咱們暫且不論,你知道等於死了兩萬四千個正規軍就行了,這場戰役造成的後果比直接損失更嚴重,三路北伐大軍戰馬總共不過五萬,其中能裝備騎兵大約有三萬,重騎兵有多少呢?明面上能算到的就只有一萬二,這一萬二里面夠得上胡人重騎兵標準的,只有不到兩千,這個沒辦法,戰馬差得太多,重騎兵不是說給人馬穿上一身重鎧甲就算重騎兵了,像是胡人那樣的,穿著重鎧甲還能一口氣奔襲兩百里以上才算合格,我們的重騎兵有很大一部分穿上重鎧甲跑都跑不起來,只能當提升重步兵的腳力,能跑五十里路的戰馬對我們來說都算是百裡挑一的良駒 ,當時的那場截擊戰會輸大概也就是這麼回事,在我軍重騎兵達到之前他們已經在那裡修整了一個時辰,體力至少恢復到了八成,而我們的重騎兵到哪裡體力最多隻剩五成,當時這支騎兵的統帥叫蒙什麼,我沒聽說過,但是能統領五千鐵騎,水平不會低到哪去,那種情況下己方部隊至少要修整兩刻種,把體力恢復到七成左右才能作戰,我相信他當時肯定這麼做了,但是雙方體力差距還是拉出來了,本來戰馬就比不上人家,體力還落了下風,而且戰鬥發生的時間是凌晨,那個時候光線昏暗,敵軍要是在地上做點手腳什麼的正常人肯定看不見,這種局面怎麼贏?當時要是我領兵的話,我肯定不會跟敵軍接戰,就算放他們走,空手回去也沒什麼!大不了就挨一頓罵,撤職,還能怎樣?比慘敗的結局總要好千倍萬倍吧,再說回剛才騎兵的數量,五萬戰馬的構成是這樣的,王家一個家族就兩萬,其中重騎兵三千,陳將軍有三千,陳將軍的部隊長期以輕騎兵存在,但是他們有重騎兵的裝備,虎賁軍有兩萬,其中重騎兵有近七千,其餘的部隊,比如張翰和趙去病他們,他們手下的兵算是精兵,但是整支部隊戰馬數量才一百出頭,其餘的部隊也差不多,除了領頭的有幾匹馬,基本上都是步兵,當時戰役開始的時候,虎賁軍另外三千重騎兵在陳將軍那邊,指望不上,剩下的所有重騎兵都被派去參加了這次截擊戰,結果你也知道,這樣就造成了一個什麼問題呢?虎賁軍的重騎兵幾乎全軍覆沒,而在數十萬大軍對壘的正面戰場,沒有重鎧甲保護,輕騎兵衝上去,絕對沖不到敵軍的軍陣就會被射成篩子,行軍途中被伏擊也一樣,幾支暗箭就能是戰馬癱瘓一個月甚至更久,也就是說現在虎賁軍已經失去了突襲和截擊這一功能,但是在這麼大的戰場上,這兩個任務必須要人去承擔,那麼究竟該派誰去呢?誰有這個實力?只有王家的三千重騎兵能當此重任,可是,你認為王坦之會派手下的精銳部隊去執行過度危險的任務嗎?不會,那麼除此之外,整個中路軍和西路軍還有誰呢?謝玄的北府軍大約有一千重騎兵,根本撐不起大局,但是也還有點用,剩下的就是些零零散散的那些將軍府和某某莊的私兵,他們的戰鬥力暫且不論,但是你認為謝玄調的動他們嗎?調動了他們會出力嗎?敵軍一支主力部隊離開了正面戰場,這本來是一次絕佳的戰機,就算是硬打都有七成的贏面,就是因為沒有騎兵的包抄合圍,戰線往前推進了兩百里才殲滅敵軍兩萬人,如果當時那四千重騎兵還在,或者王家肯出全力的話,敵軍的傷亡不會低於五萬,一步好棋沒有效果就是這件事造成的惡果,
現在我們可以說到張翰了,主動出擊並沒有佔到多大便宜,敵軍損失兩萬人無傷大雅,這時苻堅又派來了援軍,當時情報可能出了一點問題,說敵軍正在連夜進軍,想趁我軍立足未穩之計兩面夾擊,如果情報屬實,中軍的形式在這個時候確實有點危急,張翰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緊急帶五百精兵前去馳援,連續兩次大勝,本來虎賁軍的重騎兵遭受重創,沒有敢死隊去填馬蹄。這會兒來了一個張翰,而且他好像比虎賁軍那些沒腦子的人更好使,這會兒就有了很多因果關係,中軍的人除了王坦之,沒人想放張翰回西路軍,包括謝玄,要不是西路軍突發戰事,張翰要回去還要費一番很大的周折,可是張翰他真的回去了,而且一回去就違抗上命,這下怎麼得了?張翰他的戰功打完這一階段的北伐戰爭,升個上將軍是妥妥的,但是你認為他升得上去嗎?張翰現在的靠山是謝丞相,但他沒有自己的家族,這是硬傷,謝丞相護住他沒有問題,但是護不住他手裡的兵權,這也是一個死結,正逢那兩位少將軍兵敗,什麼擁兵自重,排除異己的話在中軍大帳一說,然後旁邊那些個上將軍和監軍什麼的再一附和,若不是現在是在大戰期間,不能擅殺大將,當場就要提議奪了張翰的兵權,那些人別的本事沒有,搞這些損人不利己的事乃是一把好手,他們一定會認為,他們的本事不比張翰差,只是手下的兵將沒有張翰部隊的作戰經驗,和我送給他的那些武器裝備,如果讓他們去指揮張翰的部隊,他們一定能比張翰打得更好,就是這個問題,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張翰的兵權,萬先生為何會信他們這一番話我不得而知,但是張翰分兵於三個點的佈置真的算是一手高招,原因也很簡單,也是因為兵力和糧草的那點破事,張翰的部隊有三千人,仗著地勢險要防守疾風嶺沒有問題,哪怕敵軍有五萬人也攻不破疾風嶺,我對張翰有信心,他之所以會調五千人去疾風嶺支援,是為了讓疾風嶺擁有攻擊力,張翰三千人守疾風嶺,守有餘,但是抽不出兵力去進攻,所以就要調一些人來填充疾風嶺的防禦,他的部隊便可以作為預備部隊使用,若是敵軍對疾風嶺久攻不下,抽兵去襲擊中軍後方,張翰便可以彙集整個西路軍的兵力去截擊敵軍,這個時候其他的據點有根沒有區別不大,但是疾風嶺上一定要保持四千以上的駐軍,以防敵軍突襲攻佔疾風嶺,截擊之戰,無論順與不順,再回過頭來大舉向北進攻,反斷敵軍後路,戰略態勢就是這樣的,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糧草,現在經過少量的配平,中軍和陳慶之那裡的部隊應該還有一個半月的軍糧,西部戰區之前沒有戰事,即便分到的軍糧比中軍少的,但是省著點吃也能保障一個月,如果要保障一個半月怎麼辦?兩個辦法,第一是去劫奪對方的糧草,第二是靠後方運輸,第三個辦法,省,第一個選擇先排除,現在西路軍的情況根本就不可能出兵去截糧,因為敵軍的糧草就在疾風嶺下面,要麼全殲敵軍,要麼就只能在山上待著,張翰他們缺少騎兵,去更遠的地方截糧就是送死,後方運糧的事你也知道了,萬先生運過去的糧草全部給了中軍,張翰他們一根毛都沒有分到,那就只剩下一個辦法,省,如果從糧道被斷的時候就開始省,省出半個月的糧草也不稀奇,所以我們按照最樂觀的方式預計,整個西路軍所有部隊最少還剩一個半月的軍糧,只有兩個部隊例外,這兩個部隊就是張翰和趙去病,趙去病當時去中軍的時候,只帶了少量的糧草,他的糧草儲備肯定在張翰手裡,從時間算,就是三千人兩月的軍糧,張翰也看得清形式,若是戰局惡化,最先斷糧的肯定是西路軍,補充糧草的順序西路軍也排在最後,這個情況,他說過,我跟我哥也跟他說過,他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一定會省。而且應該從北伐大戰開始之後就在存,現在張翰手裡的糧草說不定夠三千人六個月的供給,現在敵軍要是進攻不停的話,戰鬥部隊一天三頓飯是免不了的,所以也沒有多少節省的空間,六個月就只能當做六個半月來算,然後,如果疾風嶺上多了五千人,即便他們也帶來了一個月的軍糧,但是賬不是這麼算的,他們來了疾風嶺,然後即將斷糧,也沒地方去,疾風嶺離長江還有一千多里,當逃兵都逃不回來,只能留在疾風嶺,一個月之後,他們的糧草就要張翰出,這樣一來,張翰手裡的糧食就只夠三個半月,
到這兒,又有幾個情況,第一,張翰和他的部隊生路在哪?剛才我已經說了,中路大軍要是退軍,肯定會走東路,那確實是一條通天大道,無人能擋,但是西路軍的退路在哪?往北是敵軍腹地,往東,距離合肥一千五百里,路上還有敵軍的那支重騎兵部隊,他們現在還沒走,以他們的戰鬥力,截殺張翰的步兵就跟殺雞一樣簡單,往西南,一千里外可以到達恆衝的勢力範圍,但是仍然有可能被截擊,往南,也是差不多四百里,到達長江沿岸,我軍的長江水師現在閒著沒事幹,接應退軍這種活太輕鬆了,也就是說只要張翰的部隊達到長江沿岸就算安全了,但是敵軍五萬大軍就在疾風嶺下,張翰要是退兵只能趁敵軍抽兵去進攻中軍後方的時候率全軍撤退,這樣走其實本身沒什麼錯,敵軍從後方斬斷中軍退路,然後大軍東移,與東路軍會合,撤回合肥,如果大軍平安退回合肥,張翰這邊沒什麼事,若是大軍有較大損失,所有人肯定會把鍋扔給張翰,這叫臨陣脫逃,死罪,而且是滅滿門的死罪,我們再說走這條路的變招,敵軍抽兵去截擊大軍後方,大軍東移,這個時候張翰再走,中路大軍就算全死都跟張翰沒什麼關係了,然後張翰一路向南撤退,這個時候,敵軍就會發現,中路大軍雖然退的十分緩慢,但是就像一個刺蝟一樣,敵軍只能在後面不緊不慢的跟著,沒法下手,如果轉身對付張翰就容易了,西路軍基本上都是步兵,從疾風嶺到長江沿岸四百多里,步兵全速撤退只需兩天時間,急行軍的部隊是沒有戰鬥力的,敵軍騎兵就追在後面用弓弩亂射或者用重騎兵直接衝,兩天時間消滅張翰的部隊綽綽有餘,派兵阻擊這又有講究,整個西路軍誰有捨生取義的膽識和勇氣呢?我告訴你,一個都沒有,就算有也是一個不知名的蝦兵蟹將,沒有任何號召力的那種,張翰他本人也沒有這個膽識,活著不好嗎?我憑什麼用我的命給你們換取一線生機?所以這個時候就比誰跑得快,跑得快的人死的慢一點,跑得慢的人死的快一點,就這個區別,反正最後都要死,這一點張翰是肯定能想到的,所以他一定會率他的部隊組織防禦,循序抵抗,邊退邊打,這樣一來,撤軍的速度就會慢上很多,到達長江邊上至少要五天的時間,中間他們至少還要睡半天覺,花半天時間吃飯,這就又多了一天,但是你要知道,大軍想要達到這種撤退速度,所有輜重都得扔掉,這個時候,糧草沒有武器重要,想要殺出一條血路靠的是武器,不是糧草,要是這幾天沒能撤到長江沿岸,帶再多的糧食也是送給敵軍的,所以張翰他們只有臨行前的一頓飽飯加身上的乾糧,這些糧食能管多久能?三天!拖到六天就等於已經餓了三天,三天時間人還不至於餓死,也勉強能揮得動兵器,但是第四天第五天怎麼辦?這個時候,除了斷後的張翰一部,其餘的那些蝦兵蟹將已經在長江南岸吃慶功宴了,這個結局你認為怎麼樣?,這就是所有撤軍的方案,
我們再來說堅守,疾風嶺易守難攻,張翰現在擁兵八千,守住疾風嶺問題不大,但是三個月後斷糧怎麼辦?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整個西路軍不可能有糧草供應的,實際上,一個月後,當另外兩個據點的兩萬多人沒糧之後,肯定會來疾風嶺投奔張翰,因為除了疾風嶺就沒地方去了,如果他們在路上被敵軍截殺還算好的,上了疾風嶺之後,原本夠八千人三個月的糧草現在只夠一個半月,這又怎麼辦?難道張翰他們吃飯的時候把他們晾在一邊看著,當人餓肚子的時候,什麼軍紀軍規,朝廷律法,仁義道德的都是扯淡,張翰要是不給的話他們肯定搶啊,橫豎都是死,早死幾天有區別嗎?所以正確的辦法是把他們擋在疾風嶺外面,這樣做的話問題又來了,無論後果怎樣張翰都會背上通敵的罪名,又是死罪!謝丞相一盤大棋下得確實不錯,但是有些棄子在他們看來就是必要的代價,江南的人力,物力兩倍於整個北方,北伐為何會一次又一次的失利?難道真的是因為戰馬差距?就是這樣一波又一波的將優勢拱手送出去的”,祝英臺早已被這駭人聽聞的真相驚得說不出話來,馬文才也十分駭然的整理起之前的情報,林青山這麼一說貌似整個西路軍真的死路一條了,謝玄當時不讓他回西線戰場,可能也有不想讓他回去送死的因素,他也在暗自慶幸,自家的馬家軍已經被調到了中路軍,祝英臺在原地楞了半晌,林青山也沒有起心去開解她,明年林青山就要離開書院了,無論祝英臺將來走向何處,也要有點防人之心才行,用別人的悲劇警醒自己遠比自己親身去體驗一遍好得多,大約過了整整一刻鐘,祝英臺起身大步跑開,馬文才連忙關切的喊道:“英臺,你跑慢點,小心摔著”,
祝英臺跑遠之後,馬文才問道:“林兄,你說謝將軍不讓張翰返回西路軍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林青山:“當然有這方面的考慮,中軍確實也需要張翰這樣的將才”,
馬文才:“我一直不明白,王坦之將軍為何對張將軍的去留一直漠不關心呢?”,
林青山:“這個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王家四個主事,王彪之,王坦之,王獻之都是忠耿之人,最重情義的要數王獻之,這個天下人都知道,王丞相身居高位,為了家族門閥,很多時候不得不做一些違心的事,但他本人絕對是一個忠正之人,王坦之也差不多,三人繼承王家的家業,他被分到軍營近二十年一直恪盡職守,從無怨言,最小的王凝之現在還看不出來,以他們的人品和身份地位,去陷害一個毫無背景的張翰有失體統,而且王家他也有保持孤傲的資本,五萬精兵只要想出力,絕對不弱於同人數的虎賁軍,各種武器,戰馬,戰車,弓弩,投石器,在北伐軍中更是一枝獨秀,藉助戰車的運載能力,只要他們想走,甚至都不需要戰略東移,直挺挺的從官道退回合肥都不成問題,自身足夠硬,根本就不需要使那些陰謀詭計”,
馬文才:“這麼說來,張將軍這次生死難料了?”,
林青山:“他作為一個將軍,一匹坐騎還是有的,直接扔了手下人撒丫子跑,九成能脫險,要是不把握好時機,現在又剛好在前線露了臉,符融肯定不會讓他活著回來啊”,
馬文才:“你們林家莊難道不想辦法搭救一把?”,
林青山:“能救肯定要救啊,但是現在離得太遠,我們林家莊在前線也沒幾個人,不好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