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弘光真被這訊息嚇壞了,左良玉那可是崇禎年間的大軍頭,擁兵二十餘萬,而南京城內的北兵不過萬餘人,就算加上其他兵馬也頂多兩三萬,如何能敵?
朝堂也亂成了一鍋粥,史可法急得問兵部侍郎呂大器左良玉是不是同馬士英勾結了,要不然怎麼也會聲稱奉太子手諭。
呂大器哪裡知道左良玉同馬士英是不是有密謀,就知道以南京現有的兵力根本無法抵禦順江東下的左部二十萬官兵,更怕左良玉棄了武昌之後那入了湖北的清軍會尾隨而來。
孫武進也是叫這訊息嚇住,恨不得寫血書往江北求救,甚至做好了帶弘光去江北避難的準備。
好在,未過多久就有好訊息傳來,說左良玉病死在九江,現在左部是由其子左夢庚統帥。
回過神來的史可法同戶部尚書高弘圖、禮部尚書王鐸、東林黨魁錢謙益等人商量,認為左良玉既死,其部官兵肯定人心各異,所以應當派出使臣去安撫左部。
最後議出來的結果是封左夢庚為楚國公,其下部將各升一級,南京這邊籌撫銀五十萬兩送予左部,以江西及南直太平府等地為左部訊地。前番東犯及棄湖北之事一概不究。
弘光覺得這樣也行,只要左夢庚不帶兵來南京就行。
這事便這麼定了,史可法便叫右僉都御史左懋第為正使,以陳洪範、馬紹愉為副使,前往太平,安撫左部。
可就在左懋第等人準備啟程時,京營統制孫武進卻上書說左部之所以犯南都,全因朝廷過往對其縱容,不加過問,以致滋生野心,將矛頭對準力主晉左良來為寧南侯的史可法。
並稱此時局面,絕不能再對公然造反的左部官兵加以安撫,而是要遣重臣前往鳳陽,督統淮西兵馬討伐叛軍。否則,若對叛軍也要安撫,各地有樣學樣,國家還能是國家,中樞威望又何存。
“皇帝,這可是攆走史老頭最好的機會,都督能不能歸明當齊王,就看這次了!”
孫武進腦子突然靈光起來,可不是他自個想到的,在此之前這位孫二爺尋思的是反正他也打不過左夢庚,所以史可法他們要安撫就安撫吧,反正又不用他出錢。
是“幾社”六子之一的陳子龍透過南京的寇女俠提醒的孫武進,左部二十萬叛軍東犯,朝廷理當派重臣前往督師平叛,而這重臣除了史可法外再無第二人。
孫武進如醍醐灌頂,“叭”的一聲拍了自家腦袋,大罵糊塗,天賜弄走史老頭的機會,他怎麼就沒想到!
“史可法出外督師,節制鳳督馬士英,一石二鳥。史可法走後,可速定國策。”
寇白門在孫武進面前倒是尋常,絲毫沒有架子,可孫武進卻是賠著笑,躬著身,南京城裡除了他沒人知道眼前這位寇女俠同都督是什麼關係了。
而這位寇女俠眼下也正在到處設局勸募士紳捐資抗清,勸募來的銀子都買了糧食透過鎮江的二張兄弟往揚州運。
除了勸資之外,寇女俠也同幾社、復社士子們結交,在江南宣傳抗清,雖說由於朝堂國策不明,導致民間對於抗清還是剿寇認知混亂,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喚醒了不少人,不可謂無功。
另外,寇女俠也正在聯絡姐妹們,準備一旦定下“聯寇擊虜”國策,便率團前往江北,這件事也是淮軍都督陸文宗十分關心的事。
孫武進當天就進宮找到皇帝,弘光一聽也是反應過來,急忙下詔命史可法督師鎮守淮西,節制鳳陽總督馬士英以下官將討伐叛軍。
聖旨一下,朝野譁然,東林黨人紛紛上書反對,認為豈有首輔大學士出外的道理。
壓力之下,弘光親自召見史可法,不等史可法提出異議,便搶先說道:“望閣部不學李建泰誤國。”
李建泰何人?
崇禎朝首輔大學士,皇帝親自為其送行出師,結果出城之後不打清軍,反縱兵攻打自家縣城。
弘光的意思很明顯,他是要史可法督師出外,但不要學那位無能的崇禎朝首輔。
皇帝都這樣說了,史可法如何還能推辭不出。
弘光隨即下詔加封史可法為太子太保,改任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其出外空出首輔位子則由那位跑到崇明迎潞王的禮部尚書王鐸接任。
聞首輔督師出外平叛,朝堂上下議論紛紛,在一片議論聲中,史可法帶著孫武進給他拼湊的5000兵馬出城前往浦口,往淮西督師去也。
千里外的漢中,兩軍陣前卻有兩人席地而坐。
“你不跟我幹,我陸文宗打你,張獻忠也要打你,你打得過誰?”
陸四隨手扔給賀珍一根菸,“跟我去殺韃子,沒人敢打你,你賀珍也依舊是一條好漢,將來別的不敢說,一個親王的爵位我還是能給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