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沈大人,奴才必為沈大人鞍前馬後。”
沈浪立即安排人將投降的近一萬八千降軍打散,分別交由這些投降的將官去整頓,同時派勇衛營去監督,不聽話的,格殺勿論。
處理好拜音圖等人,沈浪只是看了看孔有德、尚可喜等原大明降將,沒打沒殺,甚至連一句話都沒和他們說。
這些人投降滿清,固然有客觀原因,但是因為他們,給大明帶來深重的災難也是事實。
沈浪不準備親自懲治他們,因為這些人投降滿清的時候,他自己還沒有來大明呢,這是崇禎和他們之間的恩怨。
崇禎想必也想見見這些人,所以交給崇禎自己去處理吧,他立即命人將這些人先全部押回京師,而他自己則準備率領大軍繼續向遼東深入。
目標有兩個,一是繼續追剿泅渡過河的建虜殘餘力量,第二個自然是瀋陽。
透過拜音圖等降將的口供,可以估算出昨晚隨多爾袞一起泅渡的建虜大約有四萬人左右。
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淹死或擊殺,所以也無法統計究竟有多少建虜成功的泅渡過河了,多爾袞、多鐸等人是死是活,到目前也是一無所知。
據錦衣衛探子的情報,泅渡過河的建虜,沒有選擇北上遼陽、瀋陽的方向,而是直接往東或往南。
這也容易理解,因為隨著建虜大軍的戰敗,他們的物資和馬匹幾乎全部遺失了,在開闊的平原上遲早會被追上剿滅。
何況海州、遼陽已經被己方佔領,再北上無疑是羊入虎口。
若繼續往東,就可以進入分水嶺,這裡有連綿不絕的大山小山和茂密的樹林,地域廣闊,道路崎嶇,人煙稀少,很適合以漁獵出身的滿洲人行動,甩開明軍也相對容易很多。
至於向南,目的也是一樣,最終肯定也會北上進入分水嶺。
為了儘可能的儲存實力,泅渡過河的建虜沒有收攏兵力,而是以散兵和小股部隊分散行動,這就逼得明軍也不得不分散兵力去追擊。
於是,三岔河西岸的戰鬥剛告一段落,東岸又迅速的熱鬧了起來。
身染風寒的多爾袞被親兵背進一片樹林中,冒險生起火給他取暖,並抓來一條大蛇給他燉了點蛇羹。
衣服被烘乾,並喝下一碗滾燙蛇羹的多爾袞頓時感覺好了很多。
趁著這個時間,幾個親兵又去砍了樹枝和藤蔓趕做了一個簡易的單架,準備稍後趕路的時候用這個抬著多爾袞。
還未歇息多長時間,一個負責在外面打探訊息的親兵飛奔而至的報告道:“有明軍向這個方向來了。”
生火容易暴露,這也在意料之中,所以一行人雖然有些緊張,但並沒有失去方寸,因為他們早就有所安排。
親兵甲喇章京第一時間讓多爾袞躺在剛製作好的單架上,讓親兵抬著趕快離開這裡。
隨即留下五人儘可能的清除一些可能暴露己方人數和離開方向的痕跡,然後努力將明軍引向另一個方向。
躺在單架上的多爾袞沒有多久就睡著了,他實在是太累了。
或許這一刻他也想開了很多,能做的都已經做了,至於能不能逃出生天,只能聽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