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阿濟格的使命,希望能夠找出明國隱藏的實力。
沈浪自然不知道阿濟格還有這種想法,建虜有巴牙喇,己方有錦衣衛。
在自己的主場,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不過,這種小範圍的情報戰決定不了什麼,真正決定結局的還得看京師,沈浪真有種決戰紫禁之巔的感覺。
建虜要震懾大明,攻擊內城肯定是首選,所以沈浪將防守的重心放在內城的德勝門、安定門、西直門、東直門、阜成門、朝陽門一帶。
至於外城,勇衛營只會抽出少部分力量監視,然後讓王承恩調動京營防守即可,因為建虜攻擊外城的可能性不大。
就算建虜真的想抽出大軍攻擊外城,也很難瞞過沈浪,勇衛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救援,所以不用太過擔心。
可由於時間太短,內城外的防禦工事連沈浪要求的一半都沒有修到。
沈浪早有這個心裡準備,所以一開始就讓王承恩按照防禦工事的重要程度的順序來修築。
沈浪的第一個要求是要修築多道壕溝,再用從壕溝裡挖出來的土壘到壕溝內側邊沿,築成一道道土牆。
沈浪沒有將壕溝修得太複雜,時間不夠,也沒有必要。
主要以橫向為主,分成三道,沈浪沒要求修交通壕,所以互不連通。
三條壕溝,就是三條防線。
這個任務完成得還可以,只是壕溝挖得有些淺,只有米把多深。
壕溝內側的土牆則高若半丈,就是大概一米五的樣子,有些位段成鋸齒狀,這是預留的炮位。
三道壕溝的前方是一排排拒馬,分佈在大約十丈寬的區域,再前方就是密密麻麻的陷馬坑,一直延伸到大約百步開外。
當然,整個防禦工事不是完全封閉的,因為沈浪並沒有打算一味死守,左右各有一條寬約三丈左右的通道與外面連通。
若戰鬥順利,勇衛營可以從這兩條通道衝殺出去。
十一月十四日,阿濟格和阿巴泰匯合,並率領清軍主力由北方逼近京師,在德勝門十里開外紮營。
吳三桂也跟隨而來,率領一萬五千左右的關寧軍在建虜左側五里外遊蕩,既沒打算與建虜交戰,也沒打算主動來德勝門外與勇衛營匯合。
沈浪知道後,並未讓崇禎下旨命令吳三桂前來與自己匯合,一個作戰意志不堅定,帶著自己私心的人,沈浪可不太放心。
就當關寧軍不存在,按照自己的規劃一步步來。
阿濟格也知道吳三桂的心思,只派了幾千人盯著關寧軍。
一萬多的關寧軍一時之間似乎成了一方看客,吳三桂卻毫不在意。
沈浪讓修築防禦工事的所有人都撤入城內,並將京師所有城門全部關閉。
然後又第一時間命令勇衛營在防禦工事後構建營地,一副在城外死守的姿態。
此時的阿濟格謹慎了不少,沒有貿然進攻,而是開始進行各種進攻前的準備工作。
一邊派出遊兵繞著京師檢視明軍的防守情況,一邊派出大量包衣去周邊收集木材打造一些必須的進攻器械。
京師城外陰雲彙集,一場大戰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