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者想到在發射時,讓火藥燃氣的能量進入彈體的空心底部,利用強大的膛壓將其撐開,將空隙堵住。
這種設想是可行的,因為彈體是由鉛組成的,鉛相對較軟,延展性比較好。
在火藥燃氣的巨大沖擊下,鉛彈空心的底部會迅速的膨脹,從而讓膨脹後的彈體能夠很好的貼合膛線。
再在火藥燃氣的推力下,子彈會跟隨膛線飛速旋轉,既而產生巨大的動能,最終形成巨大的殺傷力。
隨後,又有人對米涅彈進行了一個小小的改進,就是在空心的底部加了一個小小的軟木塞。
雖然只增加了這樣一個小小的東西,但卻可以顯著的增強其擴張效果,讓彈體更貼合膛線,從而產生更大的動能。
再後來,又有人對彈體空心的內腔形狀進行了改進,發現不用軟木塞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於是又把軟木塞去掉了,簡化了生產米涅彈的工序。
當然,對米涅彈的改進不止這一點。
在錐形彈頭使用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子彈在裝填時容易發生偏轉,導致彈體卡在槍膛內,很是麻煩。
最終,人們將彈體的側邊線條改成垂直的,便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沈浪還看到網上一些米涅彈的圖片彈體外壁上會有幾圈環形凹槽,起初他不知道這個的用處是什麼,查了不少資料才弄清楚了。
原來這幾道小小的凹槽,還有不小的作用呢,一方面它可以減小彈頭的重量,另一方面還可以減小子彈與槍膛內壁的摩擦。
更重要的是,它對彈頭的穩定飛行有不小的幫助,類似箭羽對箭矢的作用,增加了精度和射程。
為了這幾圈凹槽,發明者還申請了專利。
可見,僅僅是一顆小小的彈丸,裡面就充滿了各種技術含量。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新問題,再解決新問題,從而發明出最適合的產品。
但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有時候甚至很漫長。
可站在歷史長河下游的沈浪,就佔盡了優勢,所以他就可以很好的規避各種問題,一步到位,直接做出最好的米涅彈。
現在米涅彈裡面的技術要點掌握了,那對沈浪來說,就是要確定好米涅彈的尺寸,然後製作出模具,並進行量產。
做機械零件加工的沈浪,只是在心中稍一盤算,就對模具的大概結構有了定計,他準備選擇壓鑄模,而且是手工操作的那種。
畢竟,他不想因為生產這玩意而讓自己惹上什麼麻煩,而拿到大明去,就要考慮以手工為主了。
至於以後會不會將發電機、發動機也買一些送到大明,進行機械生產,沈浪還沒有考慮好。
因為他是真心想幫助大明強大,而不是為了撈一票就走。
可想要大明真正強大起來,就不能靠這種表面形式上的拿來主義。
這種拿來主義無法讓大明吸收到有用的技術,也無法讓大明持久的強大,只能讓大明暫時的擺脫危機。
從長遠來看,對大明甚至是一種傷害。
只有大明形成了自己的工業基礎,什麼東西都能夠自己製造,那才是真正的強大。
不然的話,他沈浪要是萬一出個什麼意外,大明迅速會被打回原形。
當然,現在說這些有些扯遠了,眼下肯定還是以幫助大明擺脫危機為主。
所以沈浪才動用現代的科技幫助崇禎處理各種問題,比如這萬支燧發槍。
如果靠大明自己去造,以大明眼下的境況,就是到大明滅亡了造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