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寺院武裝力量從平安時代中期以後就日漸膨脹。
隨著寺院農莊和財産的不斷增多,也越來越強勢,以至於中央朝廷都深以為患,並且承認他們的不可小覷,視之為“天下三不如意之一”。
明軍攻滅日本的檔口,這些家夥顯然看不明白時代已經改變了,在伊賀國官方勢力不戰自潰以後,居然主動站出來挑釁明軍。
這樣的勢力在金國和南宋境內都存在過,且遠比他們更加強大,但是在明軍絕強的武力和優勢政治制度的攻擊下,已經蕩然無存。
他們難道以為自己能夠扭轉時代浪潮嗎?
孔振德在六月十九日前後就得知了軍事行動的順暢,得知自己的四路進攻全部獲勝,且除了伊賀國的一支外,整體來說就沒有怎麼遭到反抗,行動十分順暢。
核心地帶尚且如此,其他地區難道還能扛住明軍的主力進攻嗎?
孔振德覺得這場戰爭幾乎毫無壓力,日本國雖然是明國周邊諸小國當中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但是其國力終究還是遠遠不如明國。
這場戰爭幾乎也就到這裡為止了。
和孔振德所想的差不多,在明軍強大軍力的攻勢下,整個西日本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九州島、本州島西部和四國島兵敗如山倒,全面崩潰,明軍進攻的步伐幾乎沒有停止過。
就算是停止,也是因為進軍速度太快影響到了後勤運輸,後勤運輸跟不上了,以至於不得不停下來等待後勤部隊,給他們緩口氣的時間。
進攻軍隊感到十分暢快,後勤人員卻在不停的罵娘,但是再怎麼罵,也不能讓進攻軍隊真的停止進攻。
日本國方面如果能有統一指揮還好,但是問題就在於他們沒有統一指揮,也不可能有統一指揮了,所以敗亡也就是理所當然的。
明軍的推進就像是壓路機壓馬路一樣勢不可擋。
到孔振德四路出擊全面獲勝的六月十九日,蘇絕所統領的一路人馬已經推進到了土佐國、阿波國,而辛棄疾親自統領的主力已經推進到了但馬國、播磨國。
西日本的抵抗軍事力量已經基本上被明軍蕩平,大量行政維持力量正在從後方高麗地區向西日本地區轉移。
因為過快的進軍速度,明軍方面自己都沒想到行動能如此順利,所以行政維持力量的抵達稍微遲緩了一些,為此,明軍總指揮部還耗費了不少心思。
首先用大餅政策穩定了人心。
明軍後勤部門得到了孔振德的報告之後,就招募了一些日本本土青壯年男性幫助大軍運送後勤物資,給他們足夠的食物,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這些日本平民雖然不懂漢話,但是他們認得明軍的鹽菜烙大餅,只要明軍給他們大餅吃,讓他們和他們的家人都有得吃,他們不介意為明軍服務,為明軍運送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