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核心的處置措施就是限制行省、州府等地方官員的財政處置權,使大明財政在中央有預算計劃之外,在地方上也設立新的預算制度,貫徹到底,規規矩矩,按照計劃辦事。
理想狀態是一件事情規定多長時間做完,就多長時間做完。
規定多少人手,就多少人手。
規定多少支出,就多少支出。
一件事情的工程期橫跨兩任或者三任官員的任期也無所謂,接力辦好,按部就班,不需要提前,也不允許延後。
蘇詠霖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不好,按照規定計劃辦事,不需要提前,也不允許延後,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習慣了之後,也是真正的好事。
這可以有效的反內卷。
蘇詠霖決定成為新時代的反內卷大師。
官僚為了自己的政績,總會想要多快好省的完成任務,這種心理傳達到了下級那邊,下級為了討好上級和自己的利益,就會逼著基層辦事人員更加多快好省的完成任務。
最後大家比賽著誰比誰快,誰比誰更好更省,把基層辦事人員折磨的苦不堪言,好好的一件事情最後捲成麻花,所有人一起受苦。
一旦有人因為這種事情獲得獎勵、得到褒獎,就會快速帶動一大片的官僚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反正九九六零零七的也不是他們,就算裝個樣子偶爾九九六零零七,他們所得到的也是真正付出的勞動者的數十倍乃至數百倍,對他們來說絕對是值得的,甚至是超值。
但是這種行為會讓社會勞動環境急劇惡化,貧富差距急劇加大,是不為蘇詠霖所容忍的。
無為社會是對民眾最好的社會,為無為社會打造一個臨時性質的有為狀態,是民眾和國家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所以蘇詠霖無論如何都要引導民眾的力量把官僚給壓制住,不給官僚左右騰挪的空間,即使他死了以後,這樣的壓制也能持續下去。
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新規成為習慣。
第一代官僚無法習慣,那麼第二代,第三代,就會視之為自然狀態。
蘇詠霖到底也不敢保證這樣的效果能維持多久,但是不管怎麼說,他也要為此而努力。
“他們有他們的拖延法,我們也有我們的促進計,這件事情是既定事實,他們無論怎麼阻止,怎麼陽奉陰違,都不能改變既定事實!”
蘇詠霖的決心不可動搖,而眾所周知,在大明國,只要蘇詠霖真正想要做到的事情,就沒有不能做到的。
執行委員會以全體名義給河北、山東和關中三大行省的行省官府下了斥責令,要求他們盡一切所能協助工作組辦理此事。
年終考核中如果沒有民眾代表大會議事廳這一專案的成功,他們的年終考核成績就很難在中都這裡取得什麼突破性的進展。
明年對於三行省的財政預算審批專案也會大大縮減,省下來的屬於三行省的多餘稅收將會注入其他行省和大航海專案中,助力其他更有能力的行省和部門來辦事。
理由很簡單。
建立地方民眾代表會議制度那麼一件小事你們都做不好,中央對你們的辦事能力很是擔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