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大約25萬隻的一群旅鴿被獵殺,這是人們所知的最後一個大旅鴿群。
1897年,密歇根州終於立法,在10年的時間裡禁獵旅鴿,但是到了19世紀90年代中期,旅鴿已經非常少見了,之後,旅鴿的野外記錄幾乎沒有。
1898年,芝加哥大學的惠特曼教授將僅有的幾隻旅鴿贈給辛辛那提動物園,希望能透過動物園專業人員的飼養,保留下這個珍貴的物種。
19世紀末,動物保護主義者開始呼籲保護旅鴿,在密歇根州透過立法,在旅鴿築巢地兩英里範圍內不許使用捕鳥網,但這項法律沒有被嚴格執行。
1900年3月22日,在俄亥俄州派克縣的郊外林地裡,一位14歲的少年獵人用自己的氣槍打下了一隻野生旅鴿,這是至今為止最後一例野生旅鴿的記錄。
最後剩下的一對旅鴿在留下一個幼雛和幾個未孵化出來的蛋後,離開了這個世界,人們給它們的幼雛起了一個名字叫“瑪莎”,名字來自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的妻子瑪莎·華盛頓。
1910年,所有人工飼養的旅鴿陸續死去,只剩下“瑪莎”獨自活在世上。
1914年9月1日中午,管理員來到瑪莎的鴿舍進行檢查,看到瑪莎蹲在屋頂,一動不動地看著外面的天空。
管理員清理完鴿舍後離開,過了大約1個小時,管理員再次來到瑪莎的鴿舍時,發現瑪莎已經倒在了籠子裡,永遠地停止了呼吸。
瑪莎的屍體被送給擁有140家博物館的史密森學會,被製作成一具剝製標本保留,但不做公開展示。
1947年5月11日,美國在威斯康星州立懷厄盧辛公園為旅鴿立碑,謹以為念。
這就是北美旅鴿滅絕的過程,其實就是面對龐大的利益,政府管不住資本家的貪婪。
拓荒者需要更多的食物,除砍伐森林外,他們開墾土地作為農場,而且建立起各種商業貿易集市,旅鴿因為肉味鮮美,成為農貿市場上搶手的商品。
為了獵殺旅鴿,捕獵者們想出了很多辦法,有一種方法是縫上一隻旅鴿的眼皮,讓它不能看見東西,然後把它的雙腳栓在一根長杆的頂端,獵手把長杆升到一兩米的高度,然後甩下去,於是旅鴿做出降落的動作撲打翅膀。
這個動作吸引了鳥群中的其他旅鴿,它們可能以為地上有什麼吃的東西,於是很多旅鴿降下來,掉進羅網。
另一種方式是用槍射擊,鳥類畫家奧杜邦如此描寫在一個旅鴿棲息地發生的大規模槍殺:“大獵殺之後,這裡已經看不到什麼活的旅鴿了。很多人騎著馬,趕著大車,帶著槍支彈藥,在周圍安營紮寨。兩個從羅斯威爾走了幾百英里趕來的農夫,驅趕他們的幾百頭豬來吃這些被獵殺的旅鴿。四處都是給死旅鴿拔毛的人,拔完毛就把旅鴿肉用鹽醃起來。”
旅鴿的叢集習性讓它們成為獵殺的絕佳目標,而旅鴿“用數量求生存”的策略又進一步刺激了人類從中攫取肉食的慾望。
捕獵者通常會在旅鴿群棲息的地方豎起一張張捕獵網,一旦旅鴿不小心撞到那些網,便很難逃脫。
用這種方法一次就可以捕捉大量旅鴿,因此在很短的時間裡,北美森林裡到處都是這種捕獵網。
旅鴿的數量一天天減少,當旅鴿的數量減少到一個臨界點以下時,旅鴿“用數量求生存”的策略便失效了,不善於躲避敵害的旅鴿被分批消滅,就像小冰塊很快在太陽底下消失。
所以韓孔雀並不認為木靈他們發現的鴿群是北美旅鴿,如果沒有數量,小型鴿群幾乎沒法生存下來,除非這些年來,北美旅鴿進化了,要不然,北美旅鴿是不太可能重新出現的。
“就是這裡了,那幾塊岩石就是在這裡發現的,應該是有人從周圍山上帶下來的。”金妖停好車子,道。
韓孔雀看了看周圍,道:“岩石應該是從周圍搬過來的,誰也不會從山頂上帶下三塊岩石。”
陳嘉義跳下車子,道:“那就在周圍尋找一下,看看有沒有礦坑。”
“那邊好像有一座廢棄的採石場。”土靈突然開口道。
韓孔雀立即道:“走,我們過去看看,沒準這次發現就落在這座採石場之中。”
韓孔雀可是知道,美國不管做什麼工作,都是機械化操作,而採石場的工作環境,更是全部機械操作,所以就算真挖出了祖母綠,他們也不一定看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