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在冰面上爭奪了三天,還是讓蒙軍在城北的城牆下面鋪就了一條將近四里寬的大路來,也就意味著蒙軍可以在這四里寬的城牆段內發起攻城進攻。
同日蒙軍派去遠處砍伐巨木的部隊趕了回來,蒙軍全軍休整了兩日,他們的將做營抓緊時間製造出一批高大、笨重的攻城井闌和雲梯。
終於一場殘酷的攻城戰開始了,因為攻城器械數量有限,蒙元士兵每次進攻只能圍繞一段很窄的城牆進行。
開始城上的唐國守軍還靠著城牆的高度,和各種守城器械,防的滴水不漏,給蒙元士兵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等到攻城戰的第四天,終於有第一名蒙元士兵踏上了城牆,雖然他只在城垛待了不到兩個呼吸,就讓兩支長槍貫穿身體,從城牆上掉了下來。
但他的一小步卻鼓勵了更多已經要絕望的蒙元士兵,從這天開始,每天都有蒙元士兵能攻上城頭,而且人數越來越多,停留時間越來越長,雖然每次最終都會被圍殲,但是讓城外的蒙軍看到破城的希望。
蒙軍開始了更瘋狂的攻擊,才十餘天,就有四萬多人在敦煌城北牆下死傷,每次蒙軍都會留下大量的屍體退兵,他們從不收斂自己人的屍體。
城上的唐軍大罵蒙人無情,可是幾日後城上的守軍就發現情況不對了,蒙軍留下屍體不是因為無情,而是要讓這些死去的戰士繼續為攻城而戰。
很快,這些戰死士兵和馬匹的屍體,夾雜著各種攻城器械的碎片就摞到了城牆垛口下沿不遠處。
緊接著大隊的蒙族士兵,會帶著麻包樹枝衝上這些死人累積的階梯,準備硬生生在北牆之下鋪出一條血肉階梯來。
如果不是範雲超及時安排撒下大量的火油焚燒城下屍體,城北城牆幾乎就要被蒙軍所趁。
城北的戰鬥非常殘酷,雙方死傷慘重,卻寸步不讓,展示了蒙軍的彪悍和唐軍的堅韌。
城西的戰鬥卻越打越令人玩味,一直打了十幾天,西域和西蕃的軍隊才將沙包道路鋪到城牆下面。
每天只有早晚兩次,城西的蠻軍會派一兩千人架著一兩臺井闌或雲梯假裝衝鋒一下城牆,如果遇到城上的強力還擊,攻城部隊立刻就會扔下井闌或雲梯逃了回去,只要他們後退,城西的唐國守軍也不會刻意放箭追殺,雙方很默契地在城西打了個熱鬧。
蒙軍大將蘇合作為聯軍統帥,好像根本不知道城西發生的事情一樣,每天依然揮軍狂攻不止。
等到十二月二十六日,蒙軍西線第二部人馬二十萬人趕到敦煌城時,蘇合的手下只剩下八萬多蒙軍。
蒙軍第二部統帥是巴圖將軍,巴圖的部落人口和勇士數量都遠超蘇合部落,巴圖本人在蒙元國內的品級和地位也在蘇合之上,所以他一到來,就會接替蘇合的聯軍統領之位。
巴圖見到蘇合時,蘇合一臉的憔悴,雙眼赤紅、嘴唇乾裂,整個人陷入了瘋狂狀態,嘴裡一直喊著進攻。
看到蘇合這個狀態,再聽說蘇合部落幾乎減員一半,巴圖不好再責怪蘇合,讓蘇合率部退後二十里休整,北牆換成巴圖部主攻。
蘇合聽到這個命令後,臉上竟然露出了一絲笑容,然後昏迷了過去。
他之前拼命進攻、死戰不退,就是要讓國內知道他已經盡力了,避免金帳可汗怪罪下來,果然蘇合部雖然把奴兵消耗殆盡,但是保住了本族的大部分勇士,現在終於可以後撤了,目的達到,他自然要昏過去了。
西域和西蕃第二部人馬也在二十七日趕到,西域再增兵十二萬人,西蕃增兵五萬人,加上前期西域和西蕃死傷不過萬人,現在城西蠻族聯軍有三十六萬之多。
但是這麼多人並沒有轉化成勝勢,雙方依然在城西打得難解難分,兩日後,城西聯軍分出一半人馬,繞過敦煌城準備偷襲河西走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決部隊的吃飯問題。
西城守軍只能將西域和西蕃軍的動向報於後方,卻無力阻攔,十萬守軍對七十萬攻城部隊,尤其城北蒙軍戰力強悍,幾乎牽制了敦煌城一半的守軍,稍有不慎就有破城危險,敦煌守軍已經盡力了。
殘陽如血,照耀著敦煌城的城頭。
今天是十二月二十九日,明天是華夏族每年最重要的節日除夕夜,敦煌守軍一鼓作氣又打退了蒙元軍隊連續第十四天的進攻。
城北的城牆上有一條長達四里的血肉長廊,每天在這裡會死去成千上萬名蒙、唐兩族戰士。
將近六丈寬的城牆上,每天會被死屍、碎肉和血漿佈滿,如果不是每天晚上預備兵輪流上來清理,剷除凍成冰塊的血漿,這裡早就不能待人了。
預備兵也靠清理城牆來鍛鍊自己的膽魄,很多沒有上過戰場的人,第一次上來都會嘔吐不止,經過幾次後,麻木了就好了。
所有清理城牆的人都會自覺地繞開一個背靠城牆看著南方的血衣漢子,他們眼裡充滿著崇敬,生怕自己的聲音過大驚擾了這位英雄。
他身上的衣服本來是白色,最早被稱為“百斬英雄”,後來被叫做“白衣專諸”,現在被稱為“血衣戰神”。
其實他連軍籍都沒有,自始至終他都是主動參戰,但他每日都在城頭死戰,以自己的武勇鼓勵著城北的守軍,據說死在他刀下的蒙軍已不下七百人。
他每日戰後也不與同僚說話,只是默默發會兒呆,就會進入城牆上的角樓裡休息,第二日依然出來死戰,如此反覆、如此堅韌。
只要城北守軍能看到他的血衣在陣前飄飛,就會士氣高漲血戰到底,這也是城北守軍能抵擋住蒙元悍卒進攻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天黎茂又例行在城垛後發呆,腦中默默唸著:“新年元旦要到了,不知道二妹、三弟可好,為兄恐怕要戰死在這裡了,你們要照顧好自己!”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