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打井,這是建堡第一要務,幾十戶人不可能都到河邊去挑水喝,一個小堡至少需要三口井水,保安州各地地下水源算是豐富,所以打井一般到二十餘丈就可出水,且水質大多清洌甘甜,聽聞山西陝西一些地方需要打井深達三四十丈,甚至五六十丈才可以見水。
不過就算打井只深到二十餘丈,為免塌陷,也同樣需要用磚石修砌,這樣深井的石料用量也是不少。
靖邊堡周邊土地空曠,無處可以採石,只能到欒莊或是舜鄉堡周邊的山上去採,其實欒莊離靖邊堡更近,不過那裡是屬於五堡的管轄地,與舜鄉堡是不同的千戶所,只能到舜鄉堡的周邊山上去採。
那裡的石場離靖邊堡路遠,開採、運輸花費想必都很大,而且除了石料,各處營房倉庫的屋樑修建同樣需要木料,這也是一筆很大的花費。
王鬥派出了二十幾個男丁,讓韓朝統領著,到舜鄉堡的山上去採石,為了方便運石,他還去舜鄉堡僱傭了幾輛的騾馬牛車。他要求韓朝儘量採出一些石料用於供應營房地基與打井所需石料,至於街道的鋪就與外面的城牆地基,以後慢慢說吧。
同時間,王鬥又去了董家莊一趟,請求管隊官張貴支援一些木料,張貴言道無嘗支援很有難處,不過他手上正好有一批空閒的木料,可以便宜些賣給王鬥。
王鬥答應了,幾天後,董家莊的總旗洪丘領著莊內的幾十個軍戶,讓他們抗著木料,忽哧忽哧從董家莊一路步行而來,這傢伙,連騾車都捨不得用,光用人力抗木。看著那些累得快要趴下的董家莊軍戶們,王鬥半響無語。
洪丘是個粗豪的漢子,年近四十,滿腮的虯髯,他看著眼前熱火朝天的場景,拍了拍王斗的肩膀,感慨地道:“王鬥老弟,哥哥真是服了你了,獨立建堡,能所不能啊。”
王鬥只能苦笑,獨立建堡,說得輕鬆,這其中的辛勞實是不足為外人道耳。
洪丘收了王斗的木料錢後,別的沒說,只要求王鬥給他手下軍戶們吃頓飽飯,王鬥沒說什麼,就讓那些軍戶們吃飯去了,立時那些軍戶們如虎下山一樣的精神起來。
……
崇禎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今天是靖邊堡第一口井出水的日子,經過幾個工匠的努力挖掘還有修砌,這口井終於完結。
該井深約二十餘丈,井水較淺水質較好,井底鋪以細沙,井壁用青石修砌,外面圍以碎石。當第一桶水拉上來時,一時間周邊圍觀的軍戶們歡聲雷動,再品嚐一下,井水清洌甘甜,遠遠甲於他堡。
眾軍戶們喜笑顏開,特別是一些加入軍戶的外地流民們,很多人曾一輩子困於飲水之苦,見到這麼好的水,許多人都是流下淚來。最後這口修砌好的井被眾人稱為“王公井”,以感念王鬥恩德。
而該井修建好後,附近的董家莊軍民聞聽後,有些人還趕來觀看,觀後無不是嘖嘖稱羨。
除了這口井外,經過這些天靖邊堡一百多成年男女的每日努力,堡內幾處營房及倉庫、草料場己經慢慢成了規模,雖是簡陋,但至少可以避風擋雨。眾人相繼從地窩子搬出,住入營房宅院之內,這個冬天,總算不太冷了。
外面的城牆地基仍在修建,此時靖邊堡內仍是髒亂,劃出的幾條街道仍是泥土滿地,到處是石塊木料及各樣的垃圾物什,不過總算有一個城堡的雛形了。
※※※
老白牛:
上三江了,謝謝大家的支援。
另回萬世大唐書友:第二十三章中的米麵耕牛等銀價根據明末真實史料而就,注:崇禎十五年,河南內黃縣米價一斗七百文,豆價一斗四百文,豬肉每斤錢二百五十文,大牛一頭價七千文,小牛一頭價四千文。崇禎十六年,浙江嘉興府大雨成災,米價漲至六兩一石,豬漲至七兩一口,與牛價相當。
此外,有明一代,宰殺耕牛是大罪,連家裡有病牛或者快死的牛都要上報官府批准再宰殺。沒人買耕牛來吃的,一頭牛比一石米重多少實在沒有意義。
迴天天-關注書友:在當時明朝的北方,一畝地交納稅糧兩鬥己經稅很重了,那時小麥畝產不過七、八斗,上好的良田也只是產糧一石多,一年下來,種種成本算下,餘糧僅勉強夠一家老小吃用,略一天災人禍,便要賣兒賣女或是成為流民了。我讓主角未來每畝徵糧兩鬥,還說讀者會不會怪主角太狠,沒想到你比我更狠啊。
回河禾書友:該問題請看本書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