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誰也不會認為一個七老八十的人還能繼續下地勞動生産糧食。
在退休的制度上,蘇詠霖參考了宋的退休制度。
宋文官年滿七十為致仕之期,武臣可延長十歲,由此可見優渥的生活環境和醫療水平讓宋代統治階級的平均壽命有了極大的提升。
與之相對的,是一如既往悽慘的屬於廣大平民的低平均壽命。
明國全面平定北方之後的洪武三年,蘇詠霖相對全國人口資料做一個全面摸排,於是安排了明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當年的人口規模是八千萬左右。
除了這些資料之外,蘇詠霖還對人口壽命有些興趣,所以在安排工作的時候特意囑咐民政部去做這個事情。
不過這個年代,除了有名有姓有身份計程車大夫階層,普通老百姓對自己的年齡沒什麼概念,對於已故親人的年齡更是沒有多少概念,八千萬人口,最後得到的年齡資料只有區區九十餘萬。
其中還有將近一半都是戰亂而死而非自然死亡。
接著根據一番計算,得出北宋末年到金國初年,北方地區士大夫階層的平均壽命在六十歲以上,而普通民眾的平均壽命則在四十三歲左右。
當然這是個平均資料。
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料統計,有些地區的平民人均壽命高達五十餘歲,有些地區甚至還不到四十歲,最低的只有三十三歲,這顯然和地區經濟發展離不開關系。
農業地區的人均壽命較之城鎮地區有較大的差距,可能與城鎮地區相對而言更加優越的醫療條件有關。
而士大夫階層則是一如既往的,不管在哪個地區生活,平均壽命的波動都不大,普遍在六十歲以上。
因為樣本不夠,所以在政策制定上多有掣肘,蘇詠霖便在往後的歲月裡對此多加註重。
之後的歲月裡,明國對全國人口進行了年齡計算方式的普及和醫療普及,教育普及等等政策的推行,到洪武十三年的時候,全國人口平均壽命已經達到了五十三歲。
就在去年,最新的資料顯示全國人口的平均壽命達到了五十七歲,且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的人口平均壽命之間的差別較之宋、金時代有了大幅度的改善,趨於平衡。
所以在今年的會議上,蘇詠霖決定製定適用於全國的退休制度,保障從事公務、農業、工商業等等各行各業的人們的權利。
他初步建議將文職官員退休年齡定在六十歲,武職官員的退休年齡定在五十五歲。
集體農莊內部的農民和工場內工人的退休年齡定在五十歲,採礦工人等特殊行業工人的退休年齡則定在四十五歲。
這是一個大體上的安排,除了這方面的安排之外,蘇詠霖還設定了一些配套措施,比如工作時間累計之類的。
另外,蘇詠霖還初步提出了國家層面上退休金的概念,認為執行委員會和民眾代表大會可以進行退休金的商議。
蘇詠霖認為在過去的歲月裡,封建王朝盡管宣揚著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等尊老崇老概念,但本質上都屬於嘴強王者,只在嘴上優惠。
他們從未在現實上予以老者真正的優待,得到退休金這種存在的往往只有朝廷官吏。
民眾養老這種事情遂只能透過民間自發來形成傳統,養兒防老這一傳統也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漸成形,但是一旦遇到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事情,老人的下場就十分悲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