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上說的是大義凜然,不過信上說的也很明白,要憑著本地官兵動手那是自己招禍,還是因循前例的好,可如今禁軍在境內,正可以動用這支力量,將那些不服王化的土司豪酋一併收拾了。
如果能將這些都做完了,功勞不次於開疆拓土,得了這個功勳,就算是入閣不成,兵部尚書的位置總是跑不了的。
又有大義名分,又可以升官入閣,這樣的提議最是對文臣的胃口,李化龍當即是心動,唯一的問題就是為了平播州楊家之亂,川黔楚三省已經是勞民傷財,軍餉、民夫什麼的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徵集。
別土司豪酋什麼的沒有震懾,四川自己先鬧出亂子來,那時候就不是功勞而是大罪了。
王通不光是透過關係給他一個人傳遞了這個訊息,趙金亮和孫鑫這邊也有,四川的商人這邊也有。
對於孫鑫和趙金亮,王通只要說到,他們不會不做,因為替大明掃清這些不服王化的蠻夷,這本就是大明兵馬份內的事情。
寫給商人們的信箋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寫的了,從收益上來剖析,在這個時代,沒有什麼人能比王通做的更好。
首先王通先提到了四川的鹽,四川也是產鹽的大省,但淮鹽行銷天下,北邊的陝西西北之地又有池鹽的供應,但川鹽依舊有暴利,這個暴利分兩塊,一是向東,也就是湖廣和四川相鄰的區域,這一處也就是圖個量大,一塊則是給四川、貴州之中和周邊的各族,各個民族都沒有產鹽的地盤,他們需要鹽,偏生又是異族,所以鹽商們的高價理直氣壯,利潤自然是豐厚異常。
對外族的生意,其實不光是鹽,其餘的布匹甚至雜貨都有這樣的暴利,這個天下人都知道。
可這方面的生意,真正的利潤大頭並不是被川黔商人們賺去,而是那些有宣慰使名號的豪酋土司們。
他們有朝廷的官職,財雄勢大,可以在大城市中開設自己的商號,他們其實漢化的很厲害,對這些商業伎倆熟悉的很,討價還價,依靠購買的量大來壓低價錢,然後他們帶回自己的地盤分銷。
山中部族,各個村寨,都要用高價來向他們購買,甚至這些土司豪酋都用必需品的商品作為控制那些村寨部落的手段。
暴利的真正環節在分銷這一塊,可這個渠道卻被土司豪酋們控制,四川那些最頂級的豪商卻很難伸手進去,眼前有大錢能賺到卻賺不到,這個實在是讓人不甘心,從前這些豪商知道朝廷管不了,他們的選擇不多,也只能和這些土司豪酋勾勾搭搭,現在不同了,有禁軍在,禁軍和楊家的戰鬥中所表現出的戰鬥力讓他們鎮服,有這支力量,掃平任何一支土司都不是問題。
既然李化龍那邊都是動心,孫鑫和趙金亮那邊也不是問題,豪商們紛紛開始活動了,這些豪商本就是和官場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至於蜀王、襄王下面的產業那就不必說了,這些人勾連在一起,影響力當真不可小視。
對於怎麼站在道義的正面動手,這個倒是不愁,官場上下對此早有一系列的手段,首先,川楚縉紳紛紛去衙門哭告,說是家中產業被“不法之徒”搶掠,人丁被“不法之徒”殺害,然後在京師的川籍和楚地官員紛紛上疏,請求朝中拿出規制來,然後李化龍這邊恰到好處的上奏策論。
從楊家之亂,說到了仍在那裡盤踞的安家和奢家,還說播州之亂,這兩家暗地裡也有勾結,甚至不願意提供兵馬前往征剿,而且楊家野心勃勃生亂,安家和奢家難道就沒有這個可能,不可不察,這兩家劣跡斑斑,且不知悔改,妄自尊大,而今禁軍正在川地,不如一併剿除。
先前也曾有老成的人物在萬曆皇帝面前表示過擔心,說播州之地複雜,不同於草原和關外,禁軍萬一有個閃失,對陛下頗為不利,這也是老成忠厚的言論,萬曆皇帝聽到之後也有幾分擔心。
內廷甚至做好了預案,如果孫鑫這邊有什麼挫折,立刻安排厲韜和譚兵各率本部支援,但結果卻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也是更加的有信心。
對於取得軍事勝利的任何建議,萬曆皇燕京不會拒絕,王通也給他上奏闡明瞭這些,而且萬曆皇帝自己也對轄下還有自立為王的勢力不能容許。
以往是官府上有什麼決策議論,從來都瞞不住的,這一次卻是做到了保密,禁軍離開播州,運動到奢家地界的時候,訊息才被有意的放出來。
水西安家傳承千年,差不多是川楚各族共主的意思,自然不會容許自家的地位動搖,禁軍要對奢家動手,安家也給了奢家很大的支援。
但戰鬥結束的很快,已經對山地叢林和潮溼氣候熟悉了很多的禁軍,對這些所謂的土兵苗兵是壓倒姓的優勢。
所謂的毒箭在禁軍的防護面前沒有什麼作用,更不要說這個弓箭射程還比不上邊鎮的強弓,就不要提什麼火銃了,土兵的所謂強悍在禁軍面前也好像是個笑話一樣。
而且安家和奢家既然是大族,他們的核心區域也是平地或者相對平坦的地方,要不然,他們也沒有足夠的糧食和人口來支撐他們的統治,在這樣的地形下,大軍開入很容易,也不會影響火炮的運動。
跟著禁軍打了幾個月,川黔楚的官兵膽氣也是壯大了不少,左右禁軍不會輸,跟著撿便宜的勇氣還是有的,這麼下來多少也能打了,在這樣的加成之下,對奢家、安家的優勢更大。
在絕對的優勢面前,很多人就算是不甘心,也知道如何判斷,真正能稱得上戰役的戰鬥只有一場,奢家的萬餘兵馬和突然出現的八千伏兵都被禁軍從容的擊潰之後,就再也沒有什麼戰鬥了。
奢家覆滅,安家請降,遷到成都附近居住,在萬曆十九年的十月初,川黔境內大大小小的宣慰使和土司豪酋都知道何去何從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