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哱拜和哱承恩在寧夏鎮這邊的草原上都是如魚得水,有各種各樣的協助,有幾個頗有規模的大部落都是和哱傢俬下結盟。
俺答部也不願意和大明時時保持在作戰的狀態,他也勒束自己的部屬不要太靠近明朝的邊牆。
這實際上是給寧夏哱家和一些部落鑽空子的機會,大明畏懼俺答部不敢出塞,俺答部為了貿易和和議不靠近邊牆,結果寧夏邊牆外的肥沃河套地,就成了哱家的勢力範圍。
哱家從草原上向內陸輸入牲畜和草原上的特產,然後又將大明的貨物輸入到草原上,在其中大發其財,甚至連俺答部都要在這裡採買。
邊境有警的時候,哱家往往可以第一時間得到草原上通報的訊息,他們會派出兵馬虛應故事的出塞,對方也會很給面子的退走,甚至會讓一些不要緊的小部落被哱家殺掉吞併,成全哱家的軍功。
在這樣的情況下,哱家的勢力自然越來越大,哱家的位置也就越來越高。
而且哱家的近三千家丁親兵的確不是嚇唬人的,因為都是以蒙族居多,養他們的成本可比養活大明的漢人親兵要便宜許多,而且勇悍並不差。
哱拜和哱承恩都曾多次領著親衛和俺答部的騎兵野戰,互有死傷,雖說沒有大勝,但有首級帶回,而且不落下風,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在大明邊將中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甘肅、延綏、榆林、固原、大同幾個邊鎮,誰也不敢出去。
不過這一切的一切,在王通領兵打下歸化城之後完全改變了,俺答部糾集了幾萬騎兵和王通的大軍會戰,結果是被全殲的結局,歸化城也幾乎被洗了一遍,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那麼不到一月的功夫稱霸萬里草原的勢力就這麼灰飛煙滅了。
俺答部勢力灰飛煙滅,各個邊鎮在愕然之餘都是做出了反應,寧夏鎮哱家的反應就是派兵出去圈地,在河套一帶佔據了不少的地盤,在這段時間,哱家的勢力更盛,但蜜月也就是持續到這時了。
歸化城商團的形成和壯大過程,就是歸化城商團武裝在歸化城以西廣大地域的燒殺搶掠的過程,哱家在草原上的勢力,在草原上的手下,都是大小蒙古部落,這些部落在歸化商團的眼中那就是一塊塊肥肉。
自己能打的下來的,就自己打下來了,自己打不下來的,就扣上一個“俺答殘餘”的帽子,迴歸化城請救兵來。
哱家的勢力在河套之地損失慘重,偏生還不能聲張,因為在俺答部存在的時代,這些部落都是被哱家當作“敵人”放養在草原上,如果拿這個損失去鬧,少不得一個勾通敵國的罪名扣上來。
歸化城的商團武裝不說,陝甘一帶的地方豪族和邊鎮將門的各個勢力都是出塞圈地,原來畏懼韃虜如虎,現在俺答部這最大的心病一去,其餘的也可以倚多為勝了。
而且他們也熟悉地形,也知道如何才能發財,以往哱家專有的各項大利,一點點的被人奪去,鹽池被人佔去,邊貿被人擠壓,你哱家在寧夏鎮勢大,在陝西又算得了什麼,難道比得過秦王,難道比得過陝西總督,大家都要發財,你一個內附的軍將,還是靠邊站去吧!
哱家的場面一點點的崩壞,原來不少依附於哱家的部落,都去歸化城找個商行,要不然就在陝西找個更有勢力的投靠。
一直是一步步向上走的勢力,突然間到了這樣,哱家如何能忍受的了,自然心中生出種種怨氣。
若是隻有他一家還罷了,偏生河套的各個部落,比如說最大的火落赤等部落,寧夏和甘肅的土豪軍將,都在俺答部被滅掉,歸化商團在草原上肆意擴張的風潮中受損,偏生他們都是沒辦法在這個風潮中得利的。
哱家不必說,火落赤手上沾了太多大明的血債,甚至開始歸化商隊行走草原的時候,他們還以為來了肥羊,要啃上幾口,但卻鬧的和歸化商團誓不兩立,而且火落赤也是過萬人的大部落,歸化商團和陝甘豪門都盯的緊。
寧夏和甘肅的土豪軍將,情況大多是和哱家差不多,都是藉著大明和俺答之間的局勢上下其手,現在局面大變,他們熟悉當地和塞外的優勢一下子蕩然無存,自然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人人都有怨氣不滿,這寧夏哱家又是西北頭一等土豪,眾人自然就是以他為首,形成了一個滿腹怨忿的集團。
這個集團仇視歸化商團,仇視陝甘高門富貴,甚至是仇恨漢人,仇恨大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