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舉人差不多就是地方上富戶大族的代表,也是當地的頭面階層。
今曰來拜訪王通的一干人就是來自天津衛的舉人們,來自天津衛的舉人共有六名,除卻一人是本地土著之外,其餘五人都是從外地搬來的商人,在天津落籍的。
大家辛苦求活,家中子弟都是當個勞力用的,能讓他們去讀書的人家最起碼也當得起殷實二字,但來拜見王通的這六名舉人,家中都可以用豪富來描述了。
天津衛不缺富豪,天津衛開港之後,因為這個東風發達起來的人車載斗量,不過家中子侄在花花世界中能沉下心科舉成功中舉的,就比較稀罕了。
有天津衛這麼多年,早在弘治年間天津衛就已經出了舉人,並不稀罕,但這六位卻是在王通經營天津衛的期間成長起來,並考中舉人的,準確的說是去年考中,雖然那時候王通已經離開,可天津衛卻已經天下人看作是王通的地盤了。
說起來,王通在萬曆六年開始,真正經營天津衛,從那時候開始到現在已經七年,三次鄉試,卻只在去年的這次上有人中舉。
這幾年間,開始天津衛烏煙瘴氣,民生凋敝,誰還有心思讀書,到了後來,又是百業興旺,遍地金山,大家都是琢磨著發財賺錢,也沒心思讀書了,到了這幾年,一些人的心思才算是穩了下來,這才有人中舉。
中舉之後,有幾件事總要做的,一同考中的,這叫同年,彼此要聯絡,今後不管在地方上還是官場上,都是個助力,錄取他們的考官,那叫座師,這個也要去拜的,扯上關係,大家彼此也都有個照應。
還有一樁,就是要去拜見本地官員名望,書生中舉,等於是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在地方上也算是人物了,拜見聯絡下,也算是進入本地富貴圈子。
當然了,要是在京師、南京以及江南各處富庶之地,也沒什麼可拜見,遍地都是官員,在任的,卸任的,可別處,不過是拜拜本地的府州縣衙門的太爺,可在天津衛,卻和別處不同了。
天津衛的地方官按理說是清軍廳的那位高同知,可在天津衛這塊地上,誰會認這位高同知是誰,新中的舉人們倒是去拜見了,高同知倒也客氣,笑著說道:
“拜本官也就是全個禮數,去拜那王通才是正事!”
除卻高同知之後,兵備道這邊沒什麼可說的,其餘不是武將就是內官,自然沒什麼拜的,這王通也是內衛武將,而且還有勳貴的身份,而且和文臣們的關係極差,這個去拜,被人說出去,恐怕就是麻煩了。
不過這個想法回去一講,幾家富豪到都是異口同聲,有和王大人拉關係的機會你們不去,還在乎什麼名聲,是不是腦子壞掉了。
你才是個舉人,今後能不能做官還不一定,可你能有這麼舒服的曰子,家裡這麼富貴依靠的是誰,還不是王大人,跟王大人拉近了關係,就算是不照顧,讓你在天津衛順順利利的做生意,這就是天大的好處,就算是做上官,狠命去撈,難道還能賺到多少不成,能和王大人拉近了關係,這才是天大的富貴。
仔細一想,也是這個道理,王大人照拂的話,舉人都能當上河南參政、順天府府丞,要是舉人靠進士,那可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誰知道運氣如何,而且就算做不了官,在士林中壞了名聲,但自家發財富貴,那就比什麼都強。
想明白了這個關節,一干舉人反倒是熱切了起來,趕在年關這裡來拜見王通,趁這個時間來,也有表示親近的意思。
王通不覺得此事如何,不過是鄉親見面罷了,但楊思塵卻很是看重,按照他的話說,這些舉人前來拜見,是為王大人在士林中開啟了個小小的口子,這對王通在朝局官場上都是有莫大的好處。
而且王通一向和士人不對付,這次見面,也有千金買馬骨的姿態,總歸好處多多。
王通和這幾名士人見了面,實際上,這些舉人的年紀都比王通要大些,不過氣氛良好,大家談笑風生。
談話中,王通倒是發現一件事,這些舉人言辭間對地主士紳並無好感,覺得這一干人腦筋死,佔用勞力,偏生地位還要比商人們高,這個細微處,讓王通感覺頗為有趣。
若說是千金馬骨,還真是立竿見影的效果,臘月二十二這天,就有都察院山東道的御史登門求見,也是天津衛出身的,只不過是個進士。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