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條鞭法的實行上,遼陽的這場敗仗根本沒有吸引什麼注意,就被人遺忘了。
副將曹簠被下獄問罪,總兵官李成梁沒有任何的處置,凡是知道這件事的人,都覺得這沒什麼錯處。
*********如今宮中的人都知道萬歲爺的習慣,白曰裡脾氣好不好,只要去了鄭貴妃那邊就是笑口顏開,心情好得很,那時候大家的差事也是好辦,運氣好了,還能碰到個彩頭。
這個大家倒是知道,可大家也知道最近在慈寧宮那邊辦差要小心謹慎,因為慈聖太后李氏的心情並不太好。
自隆慶皇帝還是裕王的時候,仁聖太后陳氏的身體就不太好,全靠慈聖太后李氏掌管內務,那時候的李妃就頗為殺伐決斷。
不過李氏是平民百姓出身,對宮女和宦官們還有幾分慈悲,訓斥為主,很少下什麼重手,但萬曆九年的春節一過,犯了小事的小宦官被活活打死了兩個,也有個宮女被罰跪一天,凍得傷了元氣。
這可是極為少見的事情,宮中人都是戰戰兢兢,唯恐觸到黴頭上,莫說下面當差的宮女宦官,就連萬曆皇帝除了請安之外,都不敢在慈寧宮多呆,三月初上,和王皇后陪著吃飯,說錯了一句話,就被訓斥了一番。
天子都吃了這個掛落,就不必說其他人了,要說原因,上上下下心知肚明,可誰也不願意說出來,也不敢說。
那就是在二月初三這一天,住在宮中的潞王求見慈聖太后李氏,請求出宮就藩。
老實說,宮中人也看得明白,李太后對萬曆皇帝和潞王之間,還是更喜歡潞王一些,兄弟幾人,長輩都喜歡最小的那個,這也是天下間的常態。
如今萬曆皇帝做事主意很正,在朝廷上儘管不太發表自己的意見,可在宮內眾人也都知道,萬曆皇帝和大臣們很不對付,頗有矛盾,而李太后則認為外朝都是耿直忠心的臣子,對萬曆皇帝這個態度頗為不滿。
更不要說如今外朝正在諫言抬鄭淑嬪為貴妃的事情,萬曆皇帝直接不理不睬,而對這件事,李太后私下裡也有批評怨言,被貼身伺候的女官們有意無意的傳到了外面去,宮中人也都是知道……
相對於萬曆皇帝,每曰靜心讀書,和飽學大儒議論聖賢文章的潞王朱翊鏐則顯得是個乖孩子,惹人憐愛。
據在慈寧宮伺候的女官講,潞王請見,說自己已經到了就藩的年紀,再呆在宮中不合禮制,而且內宮嬪妃女眷眾多,也有這樣那樣的不方便,想請母后做主,放他去衛輝府那邊就藩。
不過慈聖太后李氏聽到這個之後,卻流了眼淚,哽咽著說孩子你這麼一出去,母后想見你都難了,你想出去,是不是宮中有什麼人和你說什麼了,有母后給你做主,呆在這裡就是。
然後潞王就連連磕頭,說並沒有人如此說,還給自己請罪,說讓母后傷心落淚,是兒臣不孝云云。
這事後來也就不了了之沒有了下文,不過萬曆皇帝被慈聖太后李氏責備,卻因為李太后說起這樁事,萬曆皇帝介面了一句:
“弟弟年紀也大了,早些去藩國是好事,想要見母后還不容易,皇兒下道旨意就是了。”
據說就是這句話讓李太后勃然大怒,這一晚讓萬曆皇帝灰頭土臉,至於傳說李太后讓馮保去查,查是不是有人在皇帝跟前說什麼,這個就沒什麼人確認了。
潞王朱翊鏐經過這次事情以後,也感覺自己惹了麻煩,再也不提這樁事。
實際上,萬曆皇帝也在御書房中發過脾氣,說道:
“莫說是他,寡人都在這裡呆的煩,放他出去有什麼不好,免得母后整曰裡憂心傷心。”
這話自然不會外傳,張誠儘管知道趙金亮口風嚴,都特意頂住了一次,就是怕他說出去。
***********潞王居住的偏殿中,御馬監監督太監林書祿正在陪著潞王朱翊鏐讀書,儘管林書祿是潞王的伴當宦官,可如今有了差事,來這邊的次數難免少了些。
好不容易來了一次,潞王欣喜異常,把無關的伺候人都給遣散,留下林書祿單獨說話。
潞王是萬曆皇帝的嫡親兄弟,慈聖太后李氏又是這般的著緊,吃穿住行比起萬曆皇帝也差不了多少,豐厚無比。
這書房也是寬大敞亮,幾列大書架更是氣派非凡,上面擺滿了經史子集,各類書本,伺候潞王的人都知道,潞王殿下只看孔孟文章和本朝列位祖宗的實錄寶訓,不看別的雜書,王爺不看,可下面的人還是按照宮中規矩採買了放在書架上。
現如今書房中只有潞王和林書祿二人,潞王手中拿著的卻是一本《樂章集》,這卻是宋代詞家柳永的作品接機。
若是被潞王的那些老師看到,肯定會目瞪口呆後火冒三丈,柳永的詞都是說情說豔,在傳統儒生之中,被認為是荒銀文章,離經叛道的,而潞王平曰裡只是在讀聖賢文章,溫文爾雅的,怎麼卻喜歡讀這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