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們橫行海上容易,可在岸上有個可靠的補給停靠的港口很難,搶掠來東西很容易,可想要銷贓出手很難。
沈枉說的很明白,自從天津衛開港收稅之後,他們的利潤不少都損失在了這個稅上,想在其他地方收貨裝運,但卻因為運輸的路途加長,且其他地方的關節並未打通,各種不確定的風險太多。
已經有兩船水銀和牛尾藥被官府和沿途的豪強查扣,血本無歸,其他的算上多走的路程,多花的這些打點銀子,反倒不如來天津衛收貨運輸,一來做的熟了,二來是處處正規,得到的貨量反倒是大。
三水王豢養大批勢力,在海上坐地收錢,下面的吃香喝辣自然快活,可他作為首領,手中有大筆的金銀只能存放,卻也不是辦法。
人都有富貴還鄉的心思,何況整個東面,最富庶繁華的所在,都是大明的南北各處,有了錢,在這裡花用才是至樂,孤懸海外,在異鄉漂泊,實在沒什麼意思了。
何況三水王勢力做到這般大,也想求個功名富貴,但也怕死在官府手中,當年巨寇汪直降後被殺,讓人實在是不敢步其後塵。
不過,王通卻有些不同,這個千戶做事有規矩,似乎不是為了自家的富貴,而是為了天津衛的興旺,為了送到宮裡的錢多。
既然如此,沈枉思慮之後,覺得自家有打動對方的條件,可以冒險一試。
當然,這一切一切都是在沈枉將整個天津衛走了一遍,發現海河邊運河邊儘管沒有城牆工事,駐紮的兵丁也不多,但種種佈置都是針對海上,攻打進來必然損失慘重,沒什麼好處。
到後來,三水王下面最不服管的顧老虎獨自率眾前來,卻被盡數殲滅,更是讓三水王慶幸自己的判斷正確,也讓他更容易統一起下面的意見,最大的刺頭都已經被滅掉了,其他人沒有話語權。
在王通開會籌辦保險行之前,沈枉又來了一次天津衛,這次就不用看攻打目標的態度來觀察,而是看好不好賺錢做生意的角度。
遊覽幾曰,不由得感嘆王通點石成金,天津衛海河邊他來過多次的地方,不過是連種莊稼都種不活的荒地,現如今卻成了寸土寸金的商業區,熱鬧雖然比不得蘇州、松江,但那種蓬勃的勢頭卻有所超過。
若是旁的商人還罷了,偏生這天津衛海河邊的商業都和海貿有這樣那樣的關係,沈枉看的很清楚,自家那龐大的船隊需要這麼一個地方,同樣的,天津衛海河邊也是需要他們這樣的海上勢力。
雙方的關係互鬥會兩敗俱傷,要是合作則有巨大的利益,甚至不僅僅是相加的效果,而會更大。
既然那王通是個做事的人,是個追逐利益的人,是個講理的人,那用這種合作後的巨大前景來誘惑對方,肯定會有效果。
在王通召集眾人開會之前,沈枉已經請來了熟悉的分駐山東錦衣衛千戶董創喜,想要透過他來引薦。
等王通在會上說出他那匪夷所思的計劃之後,沈枉一邊慶幸自己做了個好的判斷,一邊想到了一個更好相見的法子“小人願出十萬兩”。
至於沈枉為什麼要叫做三水王,無非是姓名中的‘沈’字和‘枉’字各借一個偏旁而已,讓人想起汪直種種也不是壞事,最起碼可以漲漲威風……
*************
保險行王通設想出來之後,並沒有太大的把握,畢竟這是個超前的產物,儘管可以看見種種好處,卻不知道天津衛海河邊商家的接受度如何。
不要小瞧古人,王通本以為自己超越時代的一套套思想理論,這個時代的商人們理解起來都沒什麼困難,這次也是一樣,七月十一這天,算是保險行徵求各家意見完畢的曰子,經過那些沉浸商海多年的老商人的補全,那套保險行的經營規條已經頗為完備。
不過提意見的商人們都有自家的條件,那就是要求多買些保險行的股份,並不僅僅是沈枉一人看到了其中的好處。
七月十一這天,王通手下人見到了從來沒見過的奇景,這番景象他們多年後還在跟子孫講述“你們見過拿著銀子上門求你收下的景象嗎?”“你們見過為了爭搶個前排交錢的位置打起來的嗎?”
王通預計是籌措一百二十萬兩白銀,這基本上可以保證天津衛開發的持續進行,還有天津衛商戶們的抗風險能力。
當時本以為是個天文數字,能否籌齊還不知道,現在看,這額度太小了……——
給張居正送海狗這個典故,明人筆記中有記載,當然,明人筆記也是天馬行空.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