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意思是天子渡口,如今更是京畿之地的海上門戶,更別說什麼漕運的樞紐,薊鎮後勤轉運的要地等等。
這樣的重地卻在夜間被幾千海盜衝入,天津衛地方上的呈報更是直接的稱為“倭寇”,從屍首和口供判斷,四百真倭是少不了的,自然可以叫做倭寇。
斬首三千四百,俘虜三百,這個數目京師是不信的,王通手中不過三千餘兵馬,又是錦衣衛的兵卒,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戰果?
而且王通報的是天津衛士民傷亡十五人,錦衣衛兵卒傷亡十人,更是被百官嗤笑,王通小小年紀居然就知道虛報戰果,可這未免太離譜了些。
按說這是一個攻擊王通的好機會,不過天津衛兵備道於計勇和監糧許廣以及分守參將孫志彬透過薊鎮總兵戚繼光都給朝廷上報,私人的書信來往更不必說。
公文不必說,這私人書信中說的比較實在:
“……此夜殺聲震天,炮聲如雷……”
“……城中人皆戰戰兢兢不敢出……”
“……埋屍於城西北十里荒灘處,署中衙役前往助力,未見錦衣衛兵卒屍首……”
“……城西北練兵場閱艹,祭死傷兵卒,請家屬到場,確為十五人之數……”
“……奇哉,當夜錦衣衛在海河邊不過三千,倭寇近四千之數,然大破之,全滅賊人,海河店鋪商戶損傷止兩家,十數人而已,王某行事,有種種匪夷所思之處……”
自從這類訊息在京師傳開之後,想要藉機找茬的人突然發現,如果窮究的話,搞不好會給王通弄出什麼驚世駭俗的大功勞來。
據說慈聖太后娘娘前段時間已經對王通有所誇讚,再弄出這樣的功勞,搞不好就回京師升任錦衣衛指揮同知,或者錦衣衛指揮僉事,費了那麼大的力氣趕他出京,有花費這麼大力氣壓著,何苦為他弄個功勞。
內部鬥爭歸內部鬥爭,大政還是要繼續,天津衛要地,京師海上門戶,居然有數千海盜登陸突入,這個關係到眾人的身家姓命,萬萬大意不得。
司禮監、內閣、兵部、都察院等等衙門,一邊在擬定各種計劃,一邊行文各地,責問相關的武將文官,讓他們加強防備。
張閣老在內閣發了脾氣,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張四維據說跪地請罪,而且說李太后也召見了張居正,並且多次的詢問馮保。
事情至此,就是拿出對策和防範的方法,讓這件事不再發生。
***********
“諸位愛卿,天津衛遭遇大股倭寇侵襲的事情想必都知曉了吧!?”
文淵閣中,萬曆皇帝開口詢問。
在此處的大臣們彼此交換了一下眼神,還是張居正側身施禮回答說道:
“回陛下的話,臣等都已經知道了。”
“京畿門戶卻鬧出這等事來,薊鎮十餘萬兵馬擺在那裡作甚,京師門戶,難道這門戶就沒有人看守嗎?”
萬曆皇帝問的生硬,眾人也知道皇帝藉機發作,說的是防禦鎮守之事,張四維身為兵部尚書,是本管的職司,這時也是出列,神色鄭重的開口奏報道:
“陛下,薊鎮總兵官戚繼光已經重責分守參將孫志彬,並以上疏自請領罪,如今,天津海口南北三十里處,時刻有偵騎巡視,若海上有警則大兵彙集,斷不會再讓倭寇鑽了空子去,臣也已責成山東登萊駐軍、遼鎮金州衛所,讓其加強巡視,不可放任賊人過境。”
聽到這裡,萬曆皇帝繃著的臉稍微緩和了些,開口說道:
“天津三衛雖然是戚繼光防務所在,可平曰戚繼光都在薊鎮專心對北,天津衛一地難免有些顧不到的地方,這次上疏請罪的摺子,朕讓司禮監駁回去了,讓他安心辦差,不過戚繼光在信上也說道,自先帝四年前後,再無沿海盜匪敢於如此大肆侵襲,薊鎮周圍、遼鎮周圍和山東周圍斷沒有藏匿如此大股倭寇的所在,倭寇北上,或在山東,或在朝鮮有一二落腳的地方,嚴加防範也就不會再有後患,“
他在這邊侃侃而談,下面坐著的大臣們又是彼此看了看,心中都有些疑惑,戚繼光上的折片呈文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內容,萬曆皇帝又在這裡重複說,不知道有什麼內容,海邊的防務基本上已經大概定下。
而且最重要的一條是天津衛除卻分守參將孫志彬駐兵軍營東移,駐紮在海河南岸,並且增兵兩千。
這個調動之後,基本上就不必擔心什麼大股海盜侵襲,京畿要地猝不及防,就算倭寇還敢登岸,分守參將孫志彬的兵馬頂住一段時間,各處大軍就會雲集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