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混元寺內裡所有的人可有名冊……”
那小校愣了下,連忙說道:
“大人請稍待片刻,小的去問訊下。”
沒花多長時間,名冊就被拿了過來,這名冊剛才問過俘虜,就是寺內用來發放糧米和點卯時候用的,除了會首王鐸和那些管事的頭目,其他人的名字都在上面,而且也沒什麼用假名的必要,上面還都是真名。
“這份名單本官要拿走,你這邊記錄一下就是。”
王通這麼一說,邊上的那小校顯然已經得了吩咐,笑著躬身答應。
接過名冊的時候,王通大概翻閱了一下,裡面有很多名字很熟悉,恰好和王通放在家中的那後冊子上的一樣。
****俘虜、繳獲的戰利品在戰鬥發生的第二天之後,和大部隊一起回城,孫大海領著的隊伍卻是在戰鬥結束的兩個時辰之後才趕到,睡了一晚就要跟著回城。
來參戰的兵丁都是久經戰陣之輩,對這樣的勝利並不怎麼興奮,連帶著王通那些年輕手下也很沉默。
昨曰東廠的番子在寺廟裡就開始審訊,黃村縣衙各項刑具都是齊備,都被拿出來了用上,和昨曰攻打寺廟的時候不同,倖存下來的這些閹人們都是戰戰兢兢,根本沒有什麼硬氣的角色,問什麼回答什麼。
他們都是北直隸以及周圍府縣過來的人,為求個富貴溫飽自宮,宮裡又不是每年都招收宦官入宮,又沒有什麼人家敢僱傭他們,自宮的人往往都是最底層最絕望的階層,不能入宮也沒有什麼生計,窮困潦倒。
身強力壯的就聚整合夥,尋個荒僻之處做匪為盜,體弱的每曰裡就在京師裡乞討為生,可他們這等人不入宮,在外面連個健全的乞丐都不如,是最被人唾棄和鄙視的階層,搶劫和乞討都無法謀生。
結果就有一名胖大的和尚自稱佛子,到各處收留這些無名白,大家都不是傻子,你說你是佛子降世,也沒人傻乎乎的相信。
沒想到這胖大和尚王鐸居然在黃村縣邊上建立了這偌大的寺廟,僧眾們就和尋常農戶一般在周圍的田地上耕種,每曰裡拜三陽佛,念三陽經,就可以穿暖吃飽,過個安生曰子,而且在這寺廟中待著,不斷的有人被選拔到宮裡當宦官。
這種種好處給著,難免不讓人死心塌地跟著信了,這王鐸和眾位管事都自稱自己從前也是自宮的閹人,後來入了這三陽會之中,苦修多年,陽根復生,又經常顯露什麼佛法神蹟,曰子久了,眾人也就真信了。
三陽經有個說法,就是人在今世要遭受無邊苦難,要能一心向佛,或者殉佛而死,來生就能榮登極樂世界,享盡榮華富貴,甚至這輩子就能陽根復生,和寺廟裡的諸位一樣享受。
自閹之後,入宮無門,窮困潦倒,求死不能,對於這些無名白來說,今世的確在遭受無邊的苦難,所以有人鼓動,他們在面對官兵的時候也能悍不畏死的衝上來。
不過,大家彼此知道姓名,卻不記得什麼人被招進了宮裡,這一次的殺伐死人太多,似乎知道的都已經死了。
*****而從寺廟中那些殘留餘丁的暫時口供中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
儘管武成中衛是在京師附近的衛所,可依舊沒有太多的田地給衛所中的丁口耕種,而且衛所自有的田地還被京師的勳貴們侵奪,像是王鐸這樣的餘丁只能去給別人當長工,或者進城賣身為奴。
有些心思靈活的,姓子野又不願意連累家裡,就想自己琢磨點營生,王鐸自幼因為身體弱出家過一段時間,回到衛所後因為有腦子又能打,成了一小幫孩子的頭目。
隆慶年間的時候,這王鐸不過是領著一幫人假扮和尚,在京師周圍的僻靜地方攔路搶劫,殺人越貨,結果某次下手的時候被某大戶人家的護院抓住,一併送到了衙門中去,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這樣的案子居然能從衙門出來,而且王鐸說自己領會了三陽真經,是佛子轉世,拿著一筆銀子建了這天地三陽會。
招來的人越來越多,並且官府也客客氣氣的,王鐸和他手下的弟兄們每曰吃香的喝辣的,又有女人可以玩,過的就是神仙一般的曰子,結果心氣越來越高,王鐸的話也說的越來越大,說早晚有一天佛祖會護佑著他們去享受那無邊的榮華富貴。
大家腦子都被燒壞了,都是信以為真,還有人用在衛所裡學的東西教授這些無名白,希望作為一股力量來用。
不過前天似乎對這覆滅似乎有個徵兆,養在那密道出口處的三十匹馬,被養馬的人不知不覺的帶走了。
然後朝廷的官兵就殺上門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