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接引居然此時選擇聖人分身轉世,無論是諸聖還是太一,都是不得不佩服接引的魄力和大毅力,畢竟聖人分身轉世,也會順帶著本尊的修為大損。
太一對於此事卻是一笑了之,畢竟此時他卻是更關心人族此時的形勢。
再說人族在顓頊即位之後,顓頊的治理下,順利發展。經過數十年的展,人族強盛更勝從前。但是顓頊征戰征戰四方蠻夷,卻也為人族再次分裂埋下了禍根。
此時,顓頊年事已高,便召集各部族長,決定讓高辛繼任人族共主之位。高幸在人族素有賢名,備受眾人尊敬,眾人無有不服者。顓頊此舉,倒也為眾人所推崇。是以,高辛繼任人族共主之位,是為帝嚳。
傳說這帝嚳,即高辛生來便很有靈氣,剛一出生,便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且仁德賢明,即位後不似顓頊征戰四方,而是廣施予恩澤於民,仁德而且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因此天下歸服。帝嚳對內與民生息,對外息戰罷兵,四周蠻族受其感召紛紛拜服可謂上兵伐謀,決勝廟堂,不戰而屈人之兵。
帝嚳之後,堯帝繼位。堯,姓伊祁,名放勳。十五歲時被封為唐侯,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共苦,展農業,妥善處理各類政務,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領的讚許。放勳即帝位,帝號堯,因初封於唐,即以唐為朝代號,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號,後人稱其為唐堯。
唐堯也是賢明之人,人族在堯的治理之下興旺了起來。只是隨著人族的發展,人族不斷向四周擴張,因此四周一些蠻荒部落卻時常受到中央人族的欺壓。當年顓頊在位之時遭受打壓的部落再次脫離王化,各地多有造反。而此時唐堯已盡晚年,也已經無力處理此事,便將人族共主之位傳給了帝舜。
帝舜繼位後,一邊治理人族,一邊則是開始對周圍造反民族開始用兵,只是沒曾想,在帝舜繼位第三年,洪荒突降大水,整個洪荒都幾乎被洪水淹沒。在此內憂外患之際,帝舜不得已只得先將戰事拖住,治理水患。但人族水患越來越嚴重,舜對此道卻是不甚精通,便將治水重任交給鯀。
鯀是顓頊帝之後,在人族中也有賢明。鯀治水採取攔堵之法,雖然將洪水擋在了黃河之中,但黃河水位卻越來越高。沒過數年洪水便再次爆發了。
太一看到洪荒中的這場大水,便只得此水來的蹊蹺,畢竟以他混元大羅金仙修為的境界卻看不出此水的出處。便閃身出了東皇宮,往黃河上游前去,卻不想太一飛行數十萬裡卻依舊沒能抵達上游之地。黃河只有十數里之遙,本來以太一的速度,一息之間便能往返黃河全部,但如今的情況,太一頓時明白,這或許是天道所為。太一掐指一算,卻發現天機一片混亂,可見此事定然是天道所為。
太一停止了飛行,抬頭望了一眼天空,心中不解,天道為何要如此,即便人族大興需要經歷災劫,也沒必要親自出手。太一取出鎮妖劍,正要開啟命運長河,一探究竟,卻不想天空突然一道天道威壓落下,頓時壓得太一喘不過氣來。太一無奈只得先暫且收回鎮妖劍,心想看來此事絕不簡單,便也顧不得去尋找大禹,往混沌而去。
卻說鯀治水九年,卻依舊沒有平息水患,自感愧對人族,便在羽山拔劍自刎了。
鯀死後,舜帝得知鯀的兒子禹也擅長治水,便招來禹治理水患。禹治水之法與他的父親鯀不同,他採取的疏導之法。此法果然有效,在禹的帶領下,經過十三年的艱辛努力,洪水終於平定水患。
人族感念禹之功德,便尊稱禹為大禹。大禹平定水患,有大功德於人族,天道降下功德獎勵,大禹此時還不得正果,功德入體之後,卻直接沉寂在大禹體內,而他治水之時所用的那開山的斧頭和測量水位的鐵棒卻是因為功德之故,成了兩件後天功德至寶,正是那開天斧和定海神珠。大禹便將開山斧沉到黃河之中鎮壓洪荒水位,而那定海神珠則被放在東海中鎮壓東海水位。
大禹平定了洪水,帝舜平定了叛亂之後,便將人族共主之位傳給了大禹。大禹證道之後,他的兒子啟繼位,開創了夏王朝,人族正式進入了家天下時代。
卻說那日太一來到混沌,便直接往紫霄宮而去,但他找尋許久都不見紫霄宮蹤影,只有那茫茫一片混沌,太一明白,這是鴻鈞再躲避他。此時他越發覺得這此洪荒水患並不單單只是人族的一次災難考驗,他卻是擔心,天道又有什麼驚世的陰謀。
“人族如此大水,諸聖居然沒有一點動靜,難道此事聖人知道?”太一心中一念,便轉身往媧皇宮而去。
“原來是仙子,速去稟報娘娘,太一求見。”太一來到玩皇宮,見金寧正在外面等候,本以為是女媧吩咐她來迎接,卻不想這時只聽金寧道女媧閉關不見任何人。
太一一聽,頓時大驚,以他對女媧的瞭解,若是真的有事,女媧不會不告訴自己,“相比真的出事了。”太一心中暗叫不好,此時女媧定然是被鴻鈞禁足,否則以聖人神通如何會不知道自己已經來到她的道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媧皇宮內,女媧其實早已知道太一來了,但此時他卻無法和太一想見,看著太一,口中喃喃道:“陛下,妖族此次卻是要靠你了。”說完便黯然地搖搖頭。
眼見那緊閉的媧皇宮,太一嘆了口氣便往金鰲島而去,找通天教主,只是當他來到金鰲島後,卻發現連通天教主居然也閉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