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唐易大笑起來,“老譚啊,你這把年紀了,不解風情很正常嘛。”
老譚興奮地搓著雙手,“你看你,只說了倆字,就幫我斷代了。”
唐易也有些得意,“高手之間的交流,有時候不就是一兩個字兒的事兒嘛。”
“原來是宋代的。”毛逐在一旁恍然大悟。
這龍首青白玉帶鉤,沒有威猛霸氣,沒有昂然飄逸,卻在婉轉之中,流露出一種風情。
說到風情,古人之中,宋人還真是不遑多讓。不說別的,就在流傳下來的宋詩宋詞中,“風情”這倆字兒出現的頻率都很高。
林逋“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柳永“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李清照“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
伸手一抄,就像抄麵條一樣,一把就出來了。
宋人的風情,反應古玩上,自然從神韻之中也顯現了這種狀態。從玉器來看,雖然宋代仿古之風盛行,但是那種隱含的優美而又婉約的感覺,在高手眼中,反倒成了一個顯著的標誌。
老譚興高采烈,拿著玉帶鉤盤玩起來。
“我說老譚,你自己的東西,有的是機會玩兒,抓緊看看另一件兒啊,看完了,你也得把大件讓我們觀瞻一下不是。”毛逐和老譚相對熟悉了,直接說道。
“對,對。”老譚開啟了那個小一點兒的錦盒,“這一件,我直接是拿不定主意。”
這是一件白玉環佩。
底子是一個直徑五厘米左右的白玉環,但這個環不是單一的環,環上還有一塊玉面,是帶玉皮的鏤空雕刻。
這本來是一塊秋梨皮的白玉。秋梨皮很容易理解,就是皮色像秋天的梨子。這塊環形佩上,利用大面積的秋梨皮,巧雕了樹林,山石,還有一隻猛虎。
雕刻猛虎的刀法乾淨利落,形象而不繁瑣。
“猛虎環形佩,這種形制和題材的配合,可不多見啊。”唐易說道。
“是不多見。玉雕留皮,一般是從乾隆以後開始的,但是這塊環形配的刀法,卻又不是乾隆本朝乃至清代的。玉質精良,工藝偏於寫實,整體來看也不像明代的。但是明代之前,唐宋遼金,似乎也不像。”老譚猶疑道。
“你還漏了元代呢,這件玉佩,就是元代的。”唐易這次直接點破。
“元代。元代有這麼好的白玉傳世。有這麼好的刀工。而且,元代的玉器,沿襲了遼金春水秋山玉的特點,再不就是爐頂之類的實用器較多,怎麼會有如此想法的留皮巧雕的環形佩。”老譚對此琢磨很久了,自然是張口就來。
唐易指著環形佩說道,“既然你說到春水秋山玉,我就多唸叨兩句,春水秋山,無非就是在春天和秋天打獵,帶有明顯的遊牧民族特徵。我想你肯定見過海東青擊鵝的玉佩,很多也是環形佩鏤空雕,有沒有感覺有點兒相似。”
“這個我注意到了,是有點兒相似。但是這件卻更精美更有想法,而且清代玉器仿作大量出現,也不能就此斷定是元代的啊。最關鍵的還是留皮巧雕,元代基本沒有留皮巧雕的吧。”老譚應道。
唐易搖了搖頭,“留皮巧雕,早就有了,只不過在乾隆之前比較少而已。你現在糾結的無非就是,像是元代的,但是雕工過於精美,而且留了皮;像是清代的,但是刀法又不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