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新生的石油行業,其產值都已經是超過了出口總額的時候,也是非常好的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大唐國內的市場容量是非常大的。
同樣,也就導致了大唐的企業,對本土市場的依賴性,要遠遠超過海外市場的依賴性。
因為從始至終大唐的經濟體系,都是屬於內需導向經濟,而不是出口導向經濟,真正說起來,其實大唐對外部幾乎沒有什麼依賴性。
如今的大唐雖然已經發生了工業革命,但是某種程度上依舊和以前一樣,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
只不過以前的小農自給自足經濟體系,其覆蓋的範圍是非常小的,而如今的工商業經濟體系,則是覆蓋了更廣的區域,甚至是整個本土乃至全球市場。
但哪怕是放大了這麼多倍,但是大唐的經濟體系依舊是屬於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
龐大的本土加上諸多海外領地,帶來不僅僅是龐大人口以及消費市場,同樣還帶來了幾乎所有的農產品以及工業原料等。
基本上如今要什麼,大唐帝國的本土以及海外領地裡都能找出來,而且產量都還不小。
比如說近代工業裡最為重要的多種資源,也就是煤炭、鋼鐵、橡膠、石油這幾種工業原料,大唐都不缺。
農產品更不用說了,大唐的幾個海外領地基本都是屬於密集產糧區,南非平原、南洋的幾個地方再加上北美洲,這些地方都是產糧區。
而這種經濟體系相對而言,比外貿型經濟體型要更加的健康、強大,甚至帶來的稅收也更多。
稅收的來源,不僅僅是生產,更來源於消費。
這也是大唐帝國的財政收入這麼高的緣故。
同樣,這也是為什麼的大唐的財政支出同樣高昂的緣故。
因為資金是流動的,當社會的財富透過稅收被集中到官府手中的時候,肯定是要花出去的,不管是透過軍政僱員的薪資也好,各類官方採購、基礎設施建設也好,總體上,其實官府每年收上來多少稅收也就意外著花出去了多少的資金。
這樣才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經濟迴圈。
宣平三十六年裡的財政收入預算達到了三億四千萬唐元,這麼多錢總是要花出去的,而這些錢花出去去的過程裡,同樣也能夠帶動著經濟發展。
比如說軍政官員們拿了薪水,他們就會消費,這就形成了消費市場。
軍械採購、基礎設施建設大多也具有同樣的功效。
這麼龐大的財政支出裡,李軒這裡擠一擠,那裡擠一擠,就能夠從中擠出來幾千萬,然後用於去其他方向,如果是幾百萬,這都不用特地調整了,隨便搞一下就能夠搞出來幾百萬了。
沒辦法,大唐錢多,任性!
海軍連兩百多萬一艘,都能一艘接著一艘買。
陸軍那邊為了和海軍爭雄,也是幾十萬幾十萬的列車炮也是一門接著一門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