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四十一年裡,大唐帝國基本上就是圍繞著經濟發展計劃而展開了。
在經濟發展計劃框架下,開始了美洲等海外省的農業,資源開發,開始南洋大開發,也開始了東北地區,中亞等地區的農業,畜牧等開發。
並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進一步加大對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主要是集中在水利、交通兩大方面。
同時也是鼓勵工商業從沿海發達城市向內陸城市轉移,鼓勵中小型城市發展特色工商業經濟。
四十一年秋天,聖天子在新一輪的御書房經濟會議當中,提出了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優勢發展工商業,為當地民眾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增加民眾的收入。
這個指示,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工商業發展,更重要的其實還是為了提供民眾,尤其是內陸地區的民眾收入。
如今的帝國,和後世不一樣,交通遠遠沒有後世那麼便宜,很多農村地區的人想要出去打工賺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而即便是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其人口容納數量也是有限的,上海特設縣,也是松江府的市區,其常住人口總數都已經是突破三百萬了。
再加上週邊幾個縣的人口,整個松江府的人口都快要達到五百萬之巨了。
這個人口數字,對於當代的技術水平而言,已經是達到了極限,甚至可以說是超出了當代的交通物流運輸的極限能力。
大城市的人口容納數量是有極限的,不可能永遠的增加下來,因此對資本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讓資本在其他地方投資建廠,直接在其他地方提供工作崗位,為當地民眾增加收入,這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李軒的‘因地制宜’的指示,就是在這種大環境裡下達的。
李軒要求各地方,根據自身的優勢發展工商業,比如說福建那邊茶葉多,林業資源也比較豐富,又是靠海,那麼就可以發展茶葉種植以及加工,木材加工,造紙等相關行業等等。
東北地區各種礦產資源豐富,同時經濟農業大開發後,大米和大豆這兩種農作物的產量也是極大,因此可以繼續加大投資發展煤炭、鋼鐵、機械加工等重型工業,同時呢還可以發展糧食加工行業。
比如說大豆加工業就是非常富有前景,因為大豆、豆餅、豆油都是目前市場需求量巨大的商品。
其中的豆油乃是當代重要的工業原料,豆餅可以作為肥料使用,而且施肥效果極佳。
又比如說南洋地區的呂宋省,這個地方乃是大唐帝國最早控制的海外領地,也是最早採取海外本土化的一個地方之一,其中的呂宋島更是早就全面本土化。
而呂宋島上的各種經濟作物資源豐富,尤其是生產各種熱帶水果,因此可以發展熱帶水果貿易,水果加工業等等。
在廣西省以及安南省,最近幾年開始大力發展甘蔗種植,這樣也就可以直接發展糖產業,而糖這玩意,也是市場前景非常好的東西。
至於橡膠什麼的那就更不用說了,因為現在的橡膠急缺,基本上兩廣、安南、暹羅、緬甸、呂宋、萬丹等眾多適合種植橡膠的地方,都已經是陸續或大或小規模種植橡膠。
又比如北海省,以前這地方在大唐人看來,除了金礦銀礦外,要啥沒啥,但是後來北海省官主導,引入種植桑樹,估計移民當地的農戶養蠶,逐步發展起來了目前僅次於江南地區的生絲產地。
目前北海省的工商業經濟,相當多一部分都是依靠生絲行業支撐起來的。
同時北海省四面臨海,漁業資源豐富,同時對船隻需求量比較大。
因此根據指示,北海省將會進一步做大做強生絲產業,同時鼓勵發展造船、漁業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