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彙集在嘉峪關前線的部隊裡,已經是有三個步兵師和若干騎兵部隊。
騎兵部隊的話,那是騎兵將領們的事,騎兵將領之間的競爭,絲毫不亞於步兵將領的競爭,但是這沒應易康沒什麼關係。
只說步兵部隊的話,前線的這三個師裡,除了他的第三十一步兵師外,其他兩個師,一個是同屬於第十四軍的第十四步兵師,另外還有一個是常年駐防此地的第五軍之第五步兵師。
而這兩個步兵師都是屬於一線主力步兵師,其師長都是大名鼎鼎的。
第四步兵師的師長衛德輝,統一戰爭後期就報考軍校,當然了,哪怕是統一戰爭結束了,他也沒有從軍校畢業,但是後來在河套戰爭以及東北戰爭裡都是參加了戰役,並且發揮出色,從而奠定了晉升將官的基礎。
後期常年在西北地區任職,在駐防陝西地區的第四軍當過團長,在河豐省駐防的第九軍當過二線師的師長,後來在駐防甘肅的第第五軍擔任過軍參謀長。
去年夏天開始擔任第五步兵師的師長。
這可是個貨真價實,要資歷有資歷,要軍功有軍功的老牌陸軍少將,甚至不出什麼意外的話,哪怕是沒有趕上這一場的西北戰役,其晉升陸軍中將都是大機率的。
還有第十四步兵師的師長董錢坤,這人也不簡單,先後征戰於印度、非洲、擔任過非洲遠征軍的軍長,指揮部隊攻佔了南非,當年印度洋戰役裡最出風頭的陸軍將領。
後來調回國在作戰部任職,去年年底陸軍高層為了準備西北戰役,幾個大佬決定調第十四軍增援西北的時候,年底的時候就是提前把董錢坤安排到了第十四師擔任師長。
那個時候,實際上董錢坤自己都還不知道即將奔赴西北作戰呢,還以為只是常規的輪調。
要想從這兩個人搶走主力步兵師的師長寶座,應易康自問還沒有這樣的能量,實際上不僅僅是他,就算是整個陸軍裡頭,能夠從他們手中搶走師長位置的人也沒幾個。
怎麼說呢,軍功和資歷超過他們的,基本上都是中將級別乃至上將級別的將領了,是不可能去擔任一個步兵師師長職務的。
而其他少將在軍功和資歷上絕大部分又不如他們,競爭不過。
至於准將級別的將領,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應易康縱然心中有些不甘心,但是也無可奈何。
抵達第十四軍軍部的時候,應易康先是拜見了第十四軍的軍長戴楊鴻陸軍中將,此人乃是宣平二十一年晉升的陸軍中將,也是老資歷的將領了。
拜見戴楊鴻的時候,應易康自然是不會有任何天子驕子的傲氣,而是保持著晚輩的姿態,小心謹慎的。
之所以這麼小心,那是因為應易康和戴楊鴻可不是一個派系的人,應易康背後的靠山有不少,但是最大尊的靠山,還是郝柏年。
而戴楊鴻呢,此人乃是李春景的老下屬了。
而郝柏年和李春景素來不和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在陸軍內部的高層會議裡,這兩個人經常都是針鋒相對的。
甭管他們是做出給聖天子看的,還是真的不對頭,但是都是導致了他們兩個人下面的將領們,也是很自然的分成了兩個派系。
這到了前線在戴楊鴻麾下作戰,應易康自然是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儘量不招惹麻煩,老老實實作戰,撈取軍功積累資歷才是正道。
應易康為什麼小心謹慎,戴楊鴻自然也是知道的,雙方的頭頂上大佬勢如水火,他們這些在下面的將領自然也是不能保持什麼太好的關係。
不過他個人對應易康還是很欣賞的,這個年輕人的軍事才華早已經是傳遍了全陸軍,當年在西北任職,還只是個准將的時候,就已經是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步炮系統作戰的理論。
調回金陵的時候,他開始鑽研全新的戰術體系,提出了火炮製勝論,主張在戰鬥的時候集中更多的火炮集中轟炸某一個點,為了讓野戰部隊能夠裝備更多的火炮,他提出了輕量化火炮概念,主張讓團、營級部隊裝備輕量化,可以發射榴彈,同時可以快速機動的輕便榴彈炮,以取代轄有的大量兩斤、三斤散彈炮。
根據上述一系列理論,他還改進了陸軍的後勤運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