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皇家銀行還是帝國發展銀行,這兩家銀行雖然一家是屬於皇室資產科,一家是屬於國企部,而且都是屬於全資控股的那種,天生就是帶有濃厚的官方背景。
因此在很多時候,這兩家銀行都是不得不為官府而服務的,比如說早年中央財政缺錢的時候,發行國債總是回想起他們,而最近這些年,大唐帝國已經是很少發行國債了。
但是不代表著他們不用支援帝國發展了,帝國要做什麼大事情又缺錢的時候,就是需要他們站出來了,比如說當年的水利工程,帝國一時半會拿不出這麼多錢來,所需的很多款項都是這兩家銀行墊付的,沒有利息的那種哦。
後續的全國交通工程,大量的官道修築工程同樣也是如此,貸款的利息都是非常低的。
除了中央工程外,眾多地方衙門的基建工程,大部分也都是找這兩家銀行貸款的。
同時,帝國方面為了扶持工商業的發展,尤其是特定的高薪技術行業的發展,也是會讓這兩家銀行進行配合,提供大量的低息貸款給企業。
這些,都是這兩家銀行所揹負的政治任務。
但是,他們從本質上來說依舊只是商業銀行而已,這兩家銀行本身是屬於官方銀行,但是彼此的競爭依舊非常激烈。
更加重要的是,他們還面臨著眾多民營以及部分地方官方銀行的競爭的。
截止到宣平二十三年,大唐帝國登記註冊的商業銀行一共有三百多家,光看這個銀行數字就可以知道銀行業的競爭有多麼的激烈了。
這三百多家銀行了,除了特殊的皇家銀行外,國企部全資控股的有帝國發展銀行,大唐南洋銀行,不過大唐南洋銀行是一家兩年前才成立的銀行,而且其主要業務是針對海外貿易市場,除了在國內的數大的沿海貿易城市開設分行外,他們還在琉球府、扶桑列島、呂宋府、萬丹府、馬六甲州、戈河州等地方開設分行,所以這個南洋銀行和國內本土的銀行業沒有多大的關係。
此外還有二十多家同樣具有官方背景的銀行,也就是最近十年陸續成立的地方官方銀行,這些地方銀行,普遍是由地方財政出資成立,其股份以及收益都是歸屬地方財政,當然了,就和其他的地方官辦企業一樣,這些地方銀行的管理權也不是在地方財政手裡,而是在國企部手裡。
這些地方官辦銀行規模有大有小,規模有比較大的上海銀行,金陵銀行,不過是即便是這兩家比較大的銀行,其業務範圍一般也都是侷限在當地,比如說上海銀行,其體量雖然不算小了,但是主要是依託松江府,頂多就是覆蓋了江南道的另外幾個府以及一江之隔的揚州還有南邊的杭州等地而已。
所以這些地方官辦銀行雖然不算少,體量大多也不差,但是還是有著比較大的侷限性。
而真正更具競爭力的,實際上還是大量的民營銀行,這些民營銀行有大有小,其中規模最大的直隸紡織銀行,這可是全國第三的銀行,其分行可是不僅僅侷限在直隸四道一府,而是遍佈全國的。
當然了,他們也是不可能和皇家銀行和發展銀行一樣,做到全面的無差別覆蓋,基本上每一個縣都能夠找到上述這兩家銀行。
直隸紡織銀行雖然也做到了全國覆蓋,不過側重點主要還是依託在經濟比較良好的地區,而對於一些偏僻的地方,基本上只是在州府級別的城市開設分行而已。
規模龐大的直隸紡織銀行之外,還有不少的實力不弱的中等銀行,比如說北方銀行,廣盛銀行等等,雖然說看起來只是偏偶一方,但是在當地的影響力都很大,比如北方銀行,依託天津,覆蓋了北方的多個省份,山東和河北就是他們的大本營。
廣盛銀行也是依託廣州,覆蓋了兩廣江西和湖南等地。
至於小規模的民營銀行,那就是更多了,足足兩百多家呢,而這些銀行能夠生存下來,自然也是有著他們的特殊優勢。
國內的三百多家銀行彼此競爭,手段可是相當慘烈的,其中最顯著的變化莫過於存款利息了。
要知道當年皇家銀行剛開業的時候,人們存錢非但沒有利息,還得給手續費呢。
但是後來隨著銀行的增加,競爭壓力大,有些銀行為了招攬存款,竟然是給出了存款利息,而後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是迅速跟進。
最後,到了現在,存錢到銀行,非但不用什麼手續費,還能領取存款利息呢,儘管這個存款利息很低,但是總比沒有好啊。
有了存款利息的壓力,這些銀行在發放貸款的時候,自然也就更加註重利息收益了。
哪怕是體量龐大,同時還帶著政治任務的皇家銀行以及帝國發展銀行,也是不得不更加的慎重。
尤其是鐵路建設貸款,這些貸款可不是一年兩年的短期貸款,而是十年往上的長期貸款呢,這如果不收利息,甚至是利息收的少了,他們還玩個屁啊。
如今的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就是依靠貸款利息,沒有利息收入怎麼養活這麼多員工,怎麼上繳利潤,更重要的是,怎麼給儲戶發放利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所以,哪怕是皇家銀行和帝國發展銀行給官方的工程,比而說鐵路貸款,還是要收取利息的,雖然利息比普通的商業貸款利息要低不少,但是架不住體量大啊,這一借就是幾千萬的,哪怕是利息低一些,對於鐵路總公司而言也是一筆數字龐大的負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