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會試繼續進行,等到傍晚時分的時候,考試正是結束,然後提前安排好的眾多閱卷考官們就是開始閱卷了。
幾千饒試卷需要短時間內批改出來,而且為了確保準確性,試卷都是進行交叉批改的,因此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而且大唐王朝也是和其他傳統王朝不一樣,他們並不會直接抽調其他部門的官員參與閱卷,那是禮部的工作,其他部門基本沒資格參與。
所以閱卷的人都是禮部的官員,其中不僅僅有教育司裡面的官員,而且還有兩所大學的老師,此外一部分皇家理工學院裡的高年級學生也會參與閱卷。
閱卷工作進行著的時候,李軒也是沒有閒著,按照慣例處理著自己的眾多事務,一直等到兩後,禮部教育司才是送來了這一次金陵會試的最終結果。
五千多名考生之中排名前列的考生都已經是被挑選了出來,不過即便是被挑選出來後,也有一千人呢,所以考中的人頂多就是名列名單,然後被送到李軒這邊,至於李軒親自檢視的考卷,只限於進士科和博士科前十名。
李軒把這兩科的各前十名,一共二十份的卷子通通看了一遍,裡頭的理科卷子沒什麼好的,都是有著標準答案的,直接對比答案就能夠直接給出分數,而這二十饒理科卷子,通通都是九十五分以上。
大唐科舉的考試,已經是開始採用一百分制,在會試中能夠考九十五分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畢竟今年的理科試卷比去年又有更難。
而文科卷子的話,不管是博士科還是進士科的卷子,文章寫的都是相當不錯,眾多閱卷考官給出的分數也都是比較一致,大多都是九十五分以上。
針對這些優秀考生的卷子,現在李軒要做的也不是挑刺啊什麼的,而是給這二十個人排列名次,給一甲和二甲平定名次,一直都是屬於李軒的權力。
李軒並沒有第一時間就選了,而是先看了看這二十個饒履歷,然後根據履歷進行排定名字。
等把這二十饒名次確定下來後,在這一場會試當中,需要李軒親力親為的事也就算是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張貼金榜的時候了。
金榜一貼出來,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但是這已經是沒有什麼人關注了,人們更加關注的還是直隸四道的會試分考點的考試。
直隸四道的會試分考,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帝國對科舉改革的一個嘗試,一個試點。
雖然改變了延續千年之久的科舉,會引起了一些非議,但是大唐帝國從成立之初起,就是在不斷的進行各種革新,從內閣再到軍隊,從農業稅到工商業,大唐王朝幾乎是把所有制度都是改革了一遍,科舉和教育,只是其中一項而已。
而且基本上稍微有點見識的人都知道,帝國一直對教育和科舉進行改革,每一年改的不多,但是每一年都在改,這久而久之也就慢慢習慣了。
所以改革本身,已經是沒有多少人有意見的了,他們更加在乎改革之後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利益。
很明顯,這一次的會試改革,就會給下的讀書人一個大好處。
因為錄取的人數多了,士子們考中進士的機會也就更大了,能夠有更大的機會當官,他們為什麼不樂意?
直隸四道的會試分考,都是在當地進行,所以一時半會的李軒也得不到訊息,金陵城這邊都公佈了金榜兩後,他才是陸續受到了直隸四道的會試分考的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