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軒給工部那邊下達的任務就是,年產量至少要達到十萬支以上!
以大唐陸軍、海軍、近衛軍的規模,再考慮到統一華夏後所需要的部隊數量,保有五十萬支以上的燧發槍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麼龐大的保有量,以現有兵工廠的產量就算是全力生產,那也得十年以上!
十年後才能夠湊齊這麼多的火槍,這對於一個龐大的帝國而言,那幾乎是無法想象的事。
而即便是擴產到年產十萬,那也得全力連續生產五年,這其實同樣是不夠的。
在極限條件下,李軒估計爆發產量要達到一年二十萬支以上,這才能夠勉強符合大唐帝國的地位!
當然了,上述產量都是說的戰時極限產量,而在和平時期,槍支的消耗並不大,主要是正常的替換,這產量自然是不會高到那裡去。
然而和平時期產量一般般可以,但是必須有基礎,能夠在戰時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軍械產量。
所以目前工部下面的各大兵工廠的擴建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其產量是每一個月都比一個月都多的,等到年產量十萬支,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而且這個時間也不會太久,興許一兩年內就能夠達到。
不過這都是以後的事了,現在來說,別說年產量十萬支了,即便是燧發槍想要大規模換裝都是不現實的問題。
按照最樂觀的估算,等到明年的時候,陸軍方面才能夠開始大規模的裝備燧發槍,而今年年底的產量,都將會被近衛軍拿去。
然而沒有燧發槍,不代表陸軍不打仗了!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根據訊息,北直隸已經是開始下雪,而不用多久估計山東、河南那邊也是要進入嚴寒天氣的時候,第三軍抓住最後的時間連續發動了猛烈的攻勢,以淮安為幾點,兵分兩路,一路殺向了鳳陽府,一路殺向了徐州。
等到徐州也是開始下雪的時候,第三軍的紅龍持劍旗已經是飄蕩在徐州府的城頭上了!
就連鳳陽府,也是落入了第三軍之手,朱明王朝的龍興之地落入唐軍之手後,據傳在北方掀起了轟然大波,但是已經是到了山東前線督戰的正德皇帝卻是沒有太大的反應,只是象徵性的懲罰了幾個相關的官員後,就是不了了之了。
因為這個時候,誰都知道,鳳陽失陷那是遲早的事,正德要生氣,在揚州失陷的時候就該生氣了,到現在才生氣,那太晚了。
如今在山東的正德皇帝是一門心思練軍備戰,整合各地來的軍隊,就是準備著和北上的唐軍決一死戰呢。
而拿下鳳陽已經徐州後,第三軍持續了數月的攻勢也總算是結束了,因為這個時候,北方大地已經是開始大雪紛飛,就連部分運河的河段都是冰凍了,物資運輸極為不方便。
同時持續作戰數月的第三軍,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休整!
連續作戰數月的第三軍,累積傷亡已經是超過了八千人,這個數字對於明軍那邊來說,興許不算什麼,不過對於唐軍來說,損失已經算是比較大的了,第三軍一共也就六萬人不到而已。
也就是這幾個月裡,後方持續對第三軍進行兵力補充,然而即便是這樣,第三軍各部的缺員總數也還是有三四千人左右。
而更加重要的是則是彈藥已經是消耗的七七八八了,如果需要繼續發動大規模攻勢,則是需要囤積彈藥。
第三軍停止了動作,但是不代表大唐陸軍停下了戰鬥!
第三軍停止大規模攻勢,那是早已經是在樞密院的預定計劃之內,所以第三軍停止大規模行動的時候,樞密院那邊就已經是正式發動了安慶戰役。
安慶戰役,自然是攻克安慶城為核心,但是戰鬥卻不僅僅是在安慶城裡,而是遍佈了九江到金陵城漫長的長江中游。
負責該區域作戰的第二軍,同時在蕪湖、池州兩地發動了渡江戰役!
為了掩護陸軍順利渡江,海軍長江艦隊也是下了大力氣,把能夠動用的長江艦隊盡數壓上,直接堵住了安慶炮臺,防止明軍水師順流而下破壞陸軍的渡江。
明軍水師也是發動了作戰,但是都被長江艦隊給抵抗了下來,而這一次的海戰中,大唐海軍裡的乙等內河戰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超過三十艘的乙等內戰戰艦,成為了這一次防禦作戰的核心主力,再加上七八搜甲等戰艦的支援,他們成功的擋住了明軍水師的突防,而且戰果不小。
在海軍的掩護下,第二軍主力順利渡江,然後一路前往安慶,幷包圍了此城,而另外一路則是西進廬州府。
西進廬州府的乃是第二軍的第七步兵師,另外還有近衛軍暫編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