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之上,雙方數千人緩緩靠近著,大唐新軍這邊因為兵力少,同時也是因為明軍主動發起了進攻,因此並沒有繼續前進,而是全軍停下了腳步,然後列出了標準了野戰陣型。
數百長矛兵位於中軍,列出了厚達六列的嚴密陣型,而前排乃至第二排的長矛兵,全都是穿戴了盔甲的重甲長矛兵,他們將會是防禦乃至進攻的核心力量。
而長矛兵的兩翼,則是各自分散佈置了兩個隊的火槍兵!
這些火槍兵同樣是佈置出來了厚達六列的陣型!
由此形成了一個數百米長的巨大長方形方陣!
在這個巨大方陣的後方,則是其他的兵種,包括半隊大約五十名的擲彈兵,數十名刀盾兵以及弓箭手以及郝柏年本人。
對面的明軍列出的陣型也同樣是緊密,明軍和大唐新軍乃至這個時代的所有軍隊一樣,在作戰的時候都是極度依賴緊密的隊形的。
不管是冷兵器時代還是近代,軍隊能否列出緊密而整齊的陣型作戰,這始終是判斷一支部隊是否合格的主要標準。
因為只有緊密的隊形,才能夠防守或者進攻,一旦陣型崩潰,往往就是戰敗的標準。
散兵的單打獨鬥,小規模部隊之間的戰鬥,從來都不是戰場上的主流。
而明軍最前方的一個大約六百多人的方陣顯然非常顯眼,因為這些方陣的前排士兵都是扛著一面巨大的盾牌。
這些盾牌足足有一人高,足以掩護手持盾牌計程車兵本身以及他們後方計程車兵。
這些手持盾牌計程車兵們前方緊密的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砍成移動的盾牆。
而在兩側,則是眾多獨輪手推車,上面同樣是覆蓋著巨大而厚實的盾牌,這些盾車的防禦能力比那些巨盾兵手持的巨盾更強。
而這兩樣武器,就是明軍用來對抗大唐新軍火銃的利器,也是他們對此戰能夠獲勝的主要信心之一。
這些盾牌和盾車的後方,則是一排整齊的碗口炮被士兵們扛著走,碗口炮的後方,則是大量身披重甲的刀盾手和長矛手。
更後方,則是有著至少兩百名的弓箭手。
這是一個由多個兵種組成的複合方陣,前排是巨盾和盾車,之後是炮兵、重甲近戰單位以及弓箭手。
看到這個方陣,就連郝柏年都是不由得皺眉了。
不過讓他寬慰的是,這樣的方陣明軍也只有一個而已,剩下的幾個方陣,都是普通的長矛手或者刀盾手而已。
不過如果讓這個方陣推進到己方陣列的話,對方採用碗口炮以及弓箭可是會給己方造成大量殺傷了。
這樣的話,恐怕自己就要改變之前的防守策略了。
大唐新軍的火槍兵和長矛兵,從來都不是用來防守的,而是用來進攻的!
八百人的巨大方陣一旦發起進攻,足以碾壓數倍之敵。
明軍推進的速度並不快,甚至稱得上是緩慢,不過對方的大唐新軍也是沒有推進的想法,就這麼原地等待著明軍抵達!
看著雙方的距離已經是縮短了百米之後,郝柏年依舊沒有下令讓火槍兵們開槍!
因為開槍了也沒有用,之前大唐新軍就實彈測試過這些偽明賊軍的盾牌,其防禦能力還算不錯,在百米外己方的火槍根本就無法對他們造成威脅。
八十米了,郝柏年依舊沒有下令!
他還在等!
七十米了,這個時候的郝柏年終於是下令了:“瞄準!”
不過明軍還在繼續推進,這個時候,實際上雙方的弓箭手們已經是開始採用拋射的方式開始射箭了。
拋射的弓箭開始給雙方計程車兵們造成傷亡,不過雙方的弓箭手數量都不算多,而且雙方的弓箭手也不是什麼精銳,大唐新軍的弓箭手不咋地,但是明軍裡的弓箭手也不過是訓練了三個月而已,這些弓箭手在七十米的距離進行射擊,而且都還是位於雙方陣型的後方,這距離還得再拉長十幾二十米,幾乎就是達到了八九十米的距離。
這樣距離的弓箭,準頭和威力都是相當差的!
造成的傷亡雖然有,但是都沒讓雙方的陣型發生混亂!
六十米了,這個時候,郝柏年已經是讓擲彈兵出列!
要對付這些披上了烏龜殼的明軍,最好的辦法自然是用擲彈兵的手榴彈了,那些盾牌可以擋住子彈,但是絕對擋不住手榴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