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目前的大唐王朝的煤油生意來說,因為是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供貨的配額要比其他方面更加重要,尤其是和西海貿易公司等銷售渠道商而言,能夠拿到多少的貨源就意味著能夠賺多少錢。
不管是國內市場還是最近一兩年開始的海外市場,都是如此。
只是最近一段時間,帝國高層為了改善民生,平息眾怒,不惜用行政手段逼迫煉油企業把煤油優先供應國內市場,這就使得了可以用於出口的煤油就更少了。
早幾年的時候國內的鯨魚油價格非常的昂貴,煤油剛出來的時候因為產量少,同樣是保持了昂貴的價格,那個時候民眾也沒有什麼好說的,畢竟鯨魚油以及煤油兩者相加,他們的產量總體少嘛。
但是隨著各大報紙不斷的報道石油以及煤油相關,很多人都是知道了石油產量大幅度攀升,練出來的煤油是一天比一天多,從一開始得到十萬噸再到五十萬噸,然後到百萬噸。
按照眾多人的看法,這麼龐大的產量實際上已經是足夠供應國內市場了。
但是,人們卻是發現自己依舊很難買到煤油,於此同時原來的皇家石油公司以及帝國石油公司卻是把相當多的一部分煤油用於出口。
哪怕是出口賺的錢更多,但是人們還是不爽。
憑什麼我們都不夠煤油用,你還要拿去出口啊?
這搞的國內的煤油供應依舊緊缺,從而導致價格昂貴。
如此人們就怒了!
這一層一層反應上來,最後就是迫使帝國高層開始了對石油工業放開了牌照限制,讓石油企業從兩家一口氣變成了八家,刺激石油行業的內部競爭,迫使石油企業開發更多的油田,提煉更多的煤油,進而拉低國內的煤油價格。
同時以社會責任感的名義,直接透過間接干預的方式,讓石油公司優先滿足國內市場的供應。
從帝國高層的做法來看,自然是正確的,畢竟出口賺錢雖然也算重要,但是滿足國內市場的供應更加重要。
而對於石油公司來說,其實問題也不大,因為他們都是國企部直屬企業或者皇室資產科直屬企業,賺不賺錢什麼的其實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要相應上頭的號召,完成各種生產任務。
反正他們的煤油目前是供不應求,在國內市場販賣還是用於出口都一樣賺錢。
只是,這對於西海貿易公司這家搞煤油出口貿易的公司而言,傷害就比較大了。
如果連煤油配額都拿不到,那麼又談何出口賺錢呢。
不過為了先行培育國外市場,皇家石油公司以及帝國石油公司還是決定拿出一定的貨源用於培育薩菲地區的市場。
當三方坐下來簽訂了相關合同後,左成生立即就是組織了大約一百噸的煤油運往薩菲地區,以開啟當地市場了!
而結果也是和他預料的一樣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