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天子李軒是在軍械部接到電報後的第二天,就是看到了軍械部呈上來的報告。
不僅僅是汽油雙輪車的報告,而且還附帶了軍械部的詳細分析報告。
李軒只看這報告,就知道軍械部口中的‘汽油雙輪車’就是後世人口中的摩托車。
名字什麼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車所採用的汽油機很有意思,氣缸容積只有三百毫升,但是最大功率卻是達到了一匹馬力,每分鐘的轉速達到了八百轉。
看似只有一匹馬力,比其他兩款汽車採用的發動機小了很多倍,然而關鍵的是這發動機的氣缸容積小,也就意味著體積小,重量輕,要不然也不可能直接裝在雙輪車上了。
動力方面相當不錯外,其車身設計也是讓軍械部的人讚不絕口。
尤其是這種雙輪車所表現出來的良好透過性,讓軍械部的人看到了機動部隊的未來所在,這玩意比腳踏車更好,更適合機動部隊。
雖然戰車司這個機構,是去年才從處升級為司,但實際上大唐陸軍很早就開始尋找更加先進的機動作戰的方式,尤其是數年前李氏腳踏車公司研發並批次生產腳踏車後。
當時的陸軍就注意到了這玩意,這玩意最早的時候,其實只是一些年輕人喜歡玩,但是軍方且也嘗試採購了一批裝備部隊。
這裝備後,發現效果還不錯。
腳踏車這玩意,人踩上去就可以走,如果是在硬化路面的話,騎行速度還快得很,哪怕是在泥土路面也能騎行,就算是在地形差一些的地方,也能推著走。
而且後面還可以馱運物資。
這意味著單兵機動的時候,可以攜帶更多的物資。
最最關鍵的是,這玩意簡單可靠,不用吃不用喝,也不用考慮氣候環境的適應問題,使用成本極為低廉。
這讓軍械部的人看到了什麼?
看到代替一定程度代替馬匹的可能性。
騾子、馬匹等牲口一樣需要餵養,而且吃的還很多,僅僅是餵養所需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隨便一匹馬,吃的可都能比得上好幾個士兵了。
同時馬匹對環境氣候也是有比較大的需求,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品種的馬匹能夠使用所有氣候的,有些馬匹適合高原,有些馬匹使用北方冰原地帶,有些馬匹就只能在中亞地區使用。
這些年為了解決不同地區所需的馬匹,大唐可是滿世界建設軍用馬場,針對各地的氣候環境不同培育適應能力不同的馬匹。
這些年最典型的就是為了培育適合帝國本土西南部以及南洋半島、南洋諸島等地區使用的馬匹,帝國可是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除了在本土西南建設西南馬場外,還在呂宋省、馬六甲州、澳洲等地方建設馬場進行培育馬匹。
但是直到現在,其實也沒能說培育出來真正作戰能力強,同時又能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乘騎戰馬。
甚至連培育適用的役用馬都難!
其實也不是說搞不出來適應性強的,就是適應性強悍了,但是肩高不足,爆發力不行。
但是大唐陸軍的眼光高啊,這騎兵部隊用慣了動不動就肩高一米五甚至一米五五的土密馬,現在你讓他們乘騎一米二三的馬匹作戰,人家騎兵大爺們是要罵孃的。
搞得現在,大唐陸軍部署在南洋地區的駐防部隊,每年都要補充很多的優良戰馬,耗費非常大。